翻译
石榴花开放得最晚,深红色的花裙从浓密的树丛中悄然绽放,幽然吐香。
想到我的居所应是无限美好,你这漂泊在外的游子,为何还不归去?
席上虽有美酒盈杯,可自古以来,人生中总有四种美好的事物往往难以同时如愿。
这情景让人不由得回忆起湖边的寺庙,那里垂柳成荫,白日里寺门轻轻掩闭,静谧安宁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四首 · 其二 · 首夏官舍即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安石榴:即石榴,原产西域安石国,故称“安石榴”。
2. 绛裙:红色的裙子,此处比喻深红色的石榴花。
3. 深树:茂密的树丛。
4. 幽菲:幽然散发的芳香。
5. 吾庐想见:想象中我的居所。庐,简陋的房屋,此处指故乡或隐居之所。
6. 无限好:极其美好。
7. 客子:游子,指苏辙,当时亦在外任职。
8. 胡不归:为何不归?语出《诗经·邶风·式微》:“式微式微,胡不归?”
9. 四事:指良辰、美景、赏心、乐事,典出南朝谢灵运《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》:“天下良辰、美景、赏心、乐事,四者难并。”
10. 湖边寺:泛指故乡或旧游之地的寺庙,可能指苏轼兄弟早年读书或游历过的寺院,具体地点不详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四首 · 其二 · 首夏官舍即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《和子由四首·其二·首夏官舍即事》之作,写于初夏时节,诗人身在官舍,触景生情,借自然风物抒发对弟弟苏辙(字子由)的思念与人生感慨。全诗语言清丽,意境深远,既有对自然之美的细致描绘,又蕴含对人生聚散无常、理想难遂的深沉叹息。诗中“古来四事巧相违”一句尤为凝练,道出人生中良辰、美景、赏心、乐事难以兼得的普遍遗憾,具有哲理意味。末句以湖边寺景收束,以静谧之境反衬内心波澜,余韵悠长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四首 · 其二 · 首夏官舍即事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初夏官舍所见石榴花开起兴,首联“安石榴花开最迟,绛裙深树出幽菲”,不仅点明时令,更以“最迟”暗示一种迟来的美好,暗含人生际遇的曲折。“绛裙”喻花,形象生动,“深树”“幽菲”则营造出静谧而幽深的氛围,为后文思乡怀人埋下伏笔。
颔联“吾庐想见无限好,客子倦游胡不归”,由景及情,转写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弟弟的劝归。此处“吾庐”未必实指某处住宅,而是象征心灵归宿;“客子”既可指苏辙,也可能包含诗人自况,兄弟二人皆宦游漂泊,互为“客子”,情感交融,倍显真挚。
颈联“坐上一樽虽得满,古来四事巧相违”,由个人情感上升至普遍人生哲理。酒虽满杯,却难消心中遗憾,呼应谢灵运“四美难并”之叹,表达出对人生缺憾的深刻体认。此句凝练厚重,是全诗思想升华之所在。
尾联“令人却忆湖边寺,垂柳阴阴昼掩扉”,以回忆作结,画面宁静悠远。“垂柳阴阴”写出夏日清幽,“昼掩扉”更添寂寥,既是往昔共处时光的缩影,也反衬当下分离之怅惘。全诗由景入情,由情入理,再以景结情,结构圆融,意境深远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四首 · 其二 · 首夏官舍即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此诗清婉有致,触物兴怀,语淡而情浓,可见兄弟之谊笃厚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四引冯舒语:“‘四事相违’用谢公语而化之自然,非东坡不能为此语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评此诗:“首夏即事,而意在言外。结句悠然神远,有不尽之思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:“‘客子倦游胡不归’,语似平易,实含无限怜惜之意。东坡于子由,情见乎辞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未选此诗,但在论述苏轼唱和诗时指出:“苏轼与弟辙诗札往还,多寓规劝退隐之意,此诗‘胡不归’之问,即其一例。”
以上为【和子由四首 · 其二 · 首夏官舍即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