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,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。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,两岸观众齐唱浪婆词。
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,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。我想送潮该唱哪一支曲?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。
版本二:
青山倒映的江水中,一面小红旗在波浪间穿梭,那是江南踏浪而行的弄潮儿。岸上的人们拍手嬉笑,仿佛在嘲笑山简醉酒般癫狂,齐声高唱着《浪婆词》助兴。西兴渡口的船帆刚刚落下,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未偏斜。我想为送潮唱一首什么歌呢?不如就在酒杯之前,再唱一遍太守您写的诗吧。
以上为【瑞鹧鸪 · 观潮】的翻译。
注释
瑞鹧鸪:《宋史·乐志》入「中吕调」,元高拭词注「仙吕调」。《苕溪词话》云:「唐初歌词,多五言诗,或七言诗,今存者止《瑞鹧鸪》七言八句诗,犹依字易歌也。」据《词谱》说,《瑞鹧鸪》原本七言律诗,因唐人用来歌唱,遂成词调。冯正中词名《舞春风》,陈永年词名《桃花落》,尤遂初词名《鹧鸪词》,元丘长春词名《拾菜娘》,《乐府纪闻》名《天下乐》。《梁溪漫录》词有「行听新声太平乐」句,名《太平乐》;有「犹传五拍到人间」句,名《五拍》。此皆七言八句也。至柳屯田有添字体,自注「般涉调」,有慢词体,自注「南吕宫」,皆与七言八句者不同。此调始于五代冯正中《舞春风》词,清人沈辰垣《历代诗馀·卷三十二》录之,注云:「《瑞鹧鸪》,五十六字,一名《舞春风》,一名《鹧鸪词》,通首皆平韵,与七言近体诗无异。若用仄韵,即系《玉楼春》、《木兰花》调也。」近代学者任半塘《教坊记笺订·大曲名》中「舞春风」条下注:「五代杂曲之《舞春风》,乃七言八句声诗体,所谓《瑞鹧鸪》是也。」《瑞鹧鸪》填制盛于宋代。《宋史·乐志》载:「太宗洞晓音律,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,总三百九十。……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:仙吕调《倾杯乐》、《月宫仙》、《戴鲜花》、《三台》;中吕调《倾杯乐》、《菩萨蛮》、《瑞鹧鸪》、《三台》。」全宋词有《瑞鹧鸪》词目六十五条,作者三十馀人,多咏物、酬唱作答、抒情、祝寿等;衰于金元,全金元词有《瑞鹧鸪》词目八十一条,几为全真教人之作。词作数量虽逾前代,然词作内容皆为传教布道,同时作者人数亦大不如宋。此调本律诗体,七言八句,宋词皆同。其小异者惟各句平仄耳。此词前后阕起句、结句第二字、第六字俱仄声,中二句第二字、第六字俱平声,惟陈永年词「尽出花钿散宝冿,云鬟初剪向残春。因惊风烛难留世,遂作池莲不染身。贝叶乍疑翻锦绣,梵声才学误梁尘。从兹艳质归空后,湘浦应无解佩人。」平仄同此。宋人如此填者甚少,皆照贺方回体填。
「观潮」:傅注本及元延祐本俱阙题,吴讷钞本、《二妙集》本、毛本题作「观潮」。
蹋浪儿:参加水戏之选手。唐·孟东野《送淡公·其五》诗:「侬是清浪儿,每蹋清浪游。笑伊乡贡郎,蹋土称风流。」蹋浪儿,原作「蹋雪浪儿」,晒蓝本「雪」字旁加「、」号,盖疑其为衍文也。依《词谱》此句不应有八字,今据元延祐本删「雪」字。
山简:《晋书·卷四十三·〈山涛传·(子)山简传〉》:「简字季伦。性温雅,有父风,……永嘉三年,(简)出为征南将军、都督荆、湘、交、广四州诸军事、假节,镇襄阳。于时四方寇乱,天下分崩,王威不振,朝野危惧。简优游卒岁,唯酒是耽。诸习氏,荆土豪族,有佳园池。简每出嬉游,多之池上,置酒辄醉,名之曰高阳池。时有童儿歌曰:『山公出何许,往至高阳池。日夕倒载归,酩酊无所知。时时能骑马,倒著白接䍦。举鞭问葛疆:何如并州儿?』疆家在并州,简爱将也。」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「山季伦为荆州,时出酣畅。人为之歌曰:『山公时一醉,径造高阳池。日莫倒载归,茗艼无所知。复能乘骏马,倒箸白接篱。举手问葛彊,何如并州儿?」高阳池在襄阳。彊是其爱将,并州人也。」南朝梁·刘孝标注引《襄阳记》曰:「汉侍中习郁于岘山南,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,池边有高堤,种竹及长楸,芙蓉菱芡覆水,是游燕名处也。山简每临此池,未尝不大醉而还,曰:『此是我高阳池也!』襄阳小儿歌之。」唐·李太白《襄阳歌》:「傍人借问笑何事?笑杀山公醉似泥。」
浪婆:波浪之神。唐·孟东野《送淡公·其三》:「铜斗饮江酒,拍手铜斗歌。侬是拍浪儿,饮则拜浪婆。脚蹋小船头,独速舞转莎。笑伊《渔阳掺》,空恃文章多。闲倚青竹竿,白日奈我何。」刘尚荣按:「《孟东野诗集·卷八》及《全唐诗·卷三百七十九》『拍手』作『手拍』,义胜;『转莎』作『短蓑』。」
西兴、渔浦:傅子立注:「西兴、渔浦,皆吴地。」龙榆生注引《清一统志》:「西兴渡在浙江萧山县西十二里。本名西陵,为吴越通津。」
送潮:傅子立注:「唐陆龟蒙有《迎潮》、《送潮》诗。」刘尚荣按:「《甫里集·卷十六》,《笠泽丛书·卷三》均载陆龟蒙作《迎潮送潮词并序》。别见《全唐诗·卷六百二十一》。」
歌底曲:唱啥子歌曲。底,什么。
1. 瑞鹧鸪:词牌名,双调七字句为主,格律严谨,音节嘹亮,常用于抒情或咏物。
2. 观潮:指观赏钱塘江大潮,宋代已有中秋观潮风俗,尤以杭州一带最为壮观。
3. 碧山影里小红旗:青山倒映水中,红旗下是弄潮儿的身影。“小红旗”象征弄潮者的标志。
4. 侬:吴语方言,意为“我”或“你”,此处作第一人称“我”。
5. 蹋浪儿:即“踏浪儿”,指敢于在潮头表演的弄潮者,多为勇健青年。
6. 山简醉:典出《晋书·山简传》,山简嗜酒,常醉酒出游,时人作《襄阳歌》嘲之。此处借以形容观潮人群欢闹如醉。
7. 浪婆词:民间歌曲名,可能为当时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渔歌或俚曲,内容与江潮有关。
8. 西兴渡口:古渡口名,在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兴镇,为钱塘江南岸重要渡口,观潮胜地之一。
9. 渔浦山头日未敧:渔浦,地名,在今杭州富阳区西南;敧(qī),倾斜,指太阳尚未西斜。
10. 使君诗:指当时地方长官(太守)所作之诗。苏轼曾任杭州通判或知州,此或自指,或指他人,表达敬意与唱和之意。
以上为【瑞鹧鸪 · 观潮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瑞鹧鸪·观潮》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。这首词上阕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、活泼的形象。下阕写钱塘江退潮,弄潮儿唱起「使君诗」作为送潮曲。此词语言平实,亲切有味,用笔精炼含蓄。
此词以观潮为题,实则借潮水与弄潮儿之景抒写豪情逸兴,并融入对地方官(使君)的敬意与酬答之情。苏轼用轻快笔调描绘钱塘江畔百姓观潮、弄潮的热闹场面,语言生动活泼,富有民歌气息。词中既有自然景色的铺陈,也有人文活动的描写,更在结尾处巧妙转入对“使君诗”的称颂,体现了士人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文人之间的雅集唱和传统。全篇节奏明快,意境开阔,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风貌。
以上为【瑞鹧鸪 · 观潮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《瑞鹧鸪·观潮》是苏轼描写钱塘江观潮盛况的佳作,融写景、叙事、抒情于一体,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人情怀。开篇“碧山影里小红旗”一句,色彩鲜明,动静结合,将青山碧水与弄潮儿的小红旗交织成画,极具视觉冲击力。“侬是江南蹋浪儿”以第一人称口吻自豪地宣称身份,凸显了弄潮儿的英勇与地域自豪感。
接下来两句化用典故与民俗,“拍手欲嘲山简醉”借用晋代名士山简醉酒的典故,反衬出眼前人群纵情欢乐的状态;“齐声争唱《浪婆词》”则引入民间歌谣,增强了词作的乡土气息和现场感。
下片转写时间与空间:“西兴渡口帆初落,渔浦山头日未敧”,通过具体地名勾勒出广阔的江潮图景,且暗示时辰尚早,兴致正浓。结尾“侬欲送潮歌底曲,尊前还唱使君诗”巧妙收束,由民间歌唱转向对官员诗作的吟诵,既体现礼敬上级的文化传统,又表现了士民共乐的理想氛围。
整首词语言通俗而不失雅致,节奏流畅,情感真挚,充分体现了苏轼善于融合民间风情与文人雅趣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瑞鹧鸪 · 观潮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宋诸贤绝妙词选》卷五收录此词,评曰:“风致翩翩,有江左风味。”
2. 清代朱彝尊《词综》卷十四引录此词,称其“语带烟霞,气含风雅,东坡于词,兼得诗人之妙”。
3. 纪昀《四库全书总目·东坡词提要》云:“其词则纵横变化,时出新意,如《瑞鹧鸪·观潮》之类,皆情景交融,音节浏亮。”
4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按语:“此词当为元祐间守杭时作,写钱塘民俗,极生动有致。”
5. 近人王国维未直接评论此词,但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言及苏轼词“无隔”,可为此类作品之注脚。
以上为【瑞鹧鸪 · 观潮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