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,很值得去观赏一番。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,是会遗憾终身的。(我)终于亲临庐山、浙江,看到了蒙蒙烟雨、澎湃潮水,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,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,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。
版本二:
庐山的烟雨,浙江的钱塘江潮,未曾亲临之前,千般思念、万般遗憾难以消除。
等到终于亲身经历之后,却发现一切如常,并无特别之处;
庐山的烟雨依然是庐山的烟雨,浙江的钱塘江潮也依旧是浙江的钱塘江潮。
以上为【观潮】的翻译。
注释
庐山烟雨浙江潮:浙江潮,即指钱塘江潮汐。“庐山烟雨浙江潮”此句诗意是: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,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,很值得去观赏一番。
未到千般恨不消:恨,遗憾。此句诗意是: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,是会遗憾终身的。
到得还来别无事,庐山烟雨浙江潮:由《五灯会元》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。语录的原句是: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。及至后来,亲见知识,有个入处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。及至后来,亲见知识,有个入处,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而今得个休歇处,依前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。大众,这三般见解,是同是别?有人缁素得出,许汝亲见老僧」。这“三般见解”,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,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。东坡此诗,正用此意。
1. 庐山烟雨:指江西庐山的云雾缭绕之景,自古为文人向往的胜境。
2. 浙江潮:即钱塘江潮,以气势磅礴著称,古人视为奇观,亦象征人生壮丽追求。
3. 浙江:此处指钱塘江,古称“浙江”。
4. 未到千般恨不消:未曾亲历之前,心中充满遗憾与不甘。
5. 到得还来别无事:等到亲身经历之后,却发现并无想象中的震撼或不同。
6. “别无事”:意为一切如常,没有特别之处,体现心境的平和与超脱。
7. 全诗重复首句结尾,形成回环结构,强化哲理意味。
8. 此诗又题作《观潮》或《庐山烟雨》,常见于苏轼晚年作品集。
9. 苏轼晚年历经贬谪,思想趋于旷达,深受佛禅影响。
10. 诗中“潮”既指自然景观,亦可象征人生起伏与内心波澜。
以上为【观潮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东坡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斜川手书的一道偈子。东坡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,从一个踌躇满志、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,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、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。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,便写下了此诗。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,但简单中又蕴含着不简单,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。而最后一句「庐山烟雨浙江潮」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。
这首诗是苏轼晚年所作,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,体现了禅宗“见山还是山,见水还是水”的三重境界。全诗以“庐山烟雨浙江潮”起兴,表达了人生追求与实现后的心理落差与顿悟。前两句写未达目标时的执念与渴望,后两句写真正经历后的平静与释然。诗人通过对比“未到”与“到得还来”的心境变化,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常有的执迷,以及最终回归本真的哲理体验。此诗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深刻的人生智慧与禅意。
以上为【观潮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短短四句,却层层递进,呈现出鲜明的心理转折。首句“庐山烟雨浙江潮”以两个著名自然奇观并列,既是实景描写,也象征人生中令人神往的理想境界。第二句“未到千般恨不消”直抒胸臆,道出人在未达成愿望时的焦虑与执念。然而第三句“到得还来别无事”笔锋一转,写出亲历之后的平静——原来不过如此。最后一句复沓首句,形成闭环,不仅在形式上呼应,更在意义上深化:外物未变,变的是观者的心境。
这种“求而不得—得而不喜”的心理过程,正是苏轼对人生追求的深刻洞察。诗中透露出禅宗“放下执着”的智慧:人们常常为某种目标倾注全部心力,一旦实现,却发现内心的满足感并不持久。真正的解脱,不在于外在的获得,而在于内心的澄明。苏轼以极简的语言,完成了从执著到超脱的精神旅程,堪称哲理诗的典范。
以上为【观潮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语似平淡,意极深远,东坡晚岁之作,多此类,乃阅历之言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引冯舒语:“首尾相同,而意境迥异,妙在不言之表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:“东坡七绝,往往于不经意处见真趣,如此诗者,非阅历深者不能道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廿八字中,有人生三境界在焉,禅机盎然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东坡《观潮》诗,翻覆首句作结,若循环无端,正示本来自性,何曾增减。”
以上为【观潮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