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雨水洗过,竹叶鲜嫩光亮;微风吹拂,细细送来绿竹的清香。
秀美的竹色渐渐漫入书卷之间,天色已晚;卷起帘子,清凉的竹荫轻轻掠过酒杯,带来丝丝凉意。
世人画竹往往把竹身画得臃肿肥硕,有何用处?
王先生您下笔写竹,远胜过唐代画竹名家萧悦。
还记得那小轩寂静的夜晚吗?
在廊下,月光与稀疏的竹影一同悄然爬上东墙。
以上为【定风波 · 元丰五年七月六日,王文甫家饮酿白酒,大醉。集古句作墨竹词】的翻译。
注释
定风波:词牌名。
原为唐教坊曲。
《张子野词》入「双调」。
李德润词名《定风流》,张子野词名《定风波令》。
又名《卷春空》、《醉琼枝》。
敦煌曲子词联章两首,其一:「攻书学剑能几何,争如沙塞骋偻侈。
手执绿沉枪似铁,明月,龙泉三尺斩新磨。
堪羡昔时军伍,谩夸儒士德能康。
四塞忽闻狼烟起,问儒士,谁人敢去定风波。
」其二:「征战偻罗未是功,儒士偻侈转更加。
三策张良非恶弱,谋略,汉兴楚灭本由他。
项羽翘据无路,酒後难消一曲歌。
霸王虞姬皆自刎,当本,便知儒士定风波。
」两词为武将与儒士回答,「定风波」以喻平定社会动乱,词风豪健,为此调之始词。
另有敦煌曲子词三首为讲述伤寒病症口诀。
此体始自五代欧阳炯,为通用之正体。
双调六十二字,前阕五句三平韵叶二仄韵,後阕五句二平韵叶四仄韵。
另有双调六十三字,前阕五句三平韵叶两仄韵,後阕六句四仄韵叶两平韵;双调六十字,前阕五句三平韵叶两仄韵,後阕五句两平韵叶两仄韵;双调六十字,前後阕各五句两平韵叶两仄韵诸变体。
《乐章集》演为慢词,一入「双调」,一入「林鐘商」,并全用仄韵。
此调以七言句式为主,每句用韵,於平声韵中三叶仄韵,插入三个两字句,调势於流畅时忽然顿挫转折,因而韵律复杂,其中之两字句很难处理,用此调时应注意格律与词意之转折变化。
此调适应之题材较广。
从始词来看,此调宜於表现社会重大题材,亦宜言志与酬赠。
欧阳炯、孙孟光、蔡申道、陈西麓等亦用以抒闺情。
魏夫人用以写暮春感怀,词情极为婉约。
欧阳文忠词六首,多写人生感慨
「元丰五年七月六日,王文甫家饮酿白酒,大醉。集古句作墨竹词」:明吴讷钞本、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「五年」作「六年」,按《东坡年谱》云:「壬戌,饮王文甫家作。」则以「五年」为是。
傅注本「家饮」原作「饮家」,龙榆生谓:「二字倒」,今据元延祐本、明吴讷钞本、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乙正
「雨洗娟娟嫩叶光,风吹细细绿筠香。秀色乱侵书帙晚,帘卷,清阴微过酒樽凉。」句:傅子立注:「杜子美《严郑公咏竹》:『绿竹半含箨,新梢才出墙。色侵书帙晚,阴过酒樽凉。雨洗娟娟净,风吹细细香。但令无剪伐,会见拂云长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《九家集注杜诗·卷二十六》收此诗,题作《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》,『书帙』原误作『书秩』,据《九家集注杜诗》改。『娟娟净』原作『涓涓净』,『涓涓』通『娟娟』,谓细水缓流。」娟娟,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作「涓涓」
按二词通用。
「人画竹身肥拥肿,何用,先生落笔胜萧郎」句:傅子立注:「唐协律郎萧悦善画竹,举世无伦。白乐天尝为《画竹歌》曰:『萧郎下笔独逼真,丹青已来唯一人。人画竹身肥拥肿,萧画茎瘦节节竦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唐张爱宾《历代名画记·卷十》云:『萧悦协律郎,工竹一色,有雅趣。』白句见《白氏长庆集·卷十二》,『已』原作『以』,按『已』通『以』
」
拥肿:龙榆生笺:「《庄子·逍遥游》:『惠子谓庄子曰:「吾有大树,人谓之樗,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。
」』注:『拥肿,犹盘瘿(yǐng)。
』」
「月和疏影上东墙」句:傅子立注:「公诗:『月移花影上东墙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《东坡诗集》无此句。东坡题跋中《书曹希蕴诗》云:『近世有妇人曹希蕴者,颇能诗,虽格韵不高,然时有巧语。当作《墨竹》诗云:「记得小轩岑寂夜,月移疏影上东墙。」此语甚工。
』傅氏误将曹诗视为坡公所作,甚谬。
事别见《苕溪渔隐丛话·前集卷二十五》引《漫叟诗话》:『希蕴颇能诗,虽格韵不高,然时有巧语。常作《墨竹诗》云:「记得小轩岑寂夜,月移疏影上东墙。」此语甚工。』又曹诗係化用王介甫《夜直》诗句,王诗云:『春色恼人眠不得,月移花影上栏干。』」
1. 苏轼(1037—1101):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,此词作于其贬谪黄州时期。
2. 元丰五年七月六日:公元1082年8月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贬黄州团练副使,居东坡雪堂。
3. 王文甫:苏轼友人,生平不详,善画墨竹,居黄州。
4. 酿白酒:指自酿米酒,非今日蒸馏白酒。
5. 集古句:词题称“集古句”,但现存文献中难觅完全对应之古句,或为东坡戏言,实乃自出机杼。
6. 绿筠(yún):青翠的竹子,筠本指竹皮,引申为竹。
7. 书帙(zhì):书套,代指书籍。
8. 萧郎:指唐代画家萧悦,工画竹,白居易曾赞其“萧萧数竹不胜看”。
9. 小轩:指王文甫家或东坡雪堂中的小窗或小室。
10. “月和疏影上东墙”:化用林逋“疏影横斜水清浅”意境,写竹影映墙之静美,成为后世咏竹经典意象。
以上为【定风波 · 元丰五年七月六日,王文甫家饮酿白酒,大醉。集古句作墨竹词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《定风波·集古句作墨竹词》是其于元丰五年(1082)在黄州期间,于友人王文甫家饮白酒大醉后所作。
此词虽题为“集古句”,实则多为自创或化用前人意境,借咏墨竹赞颂王文甫画艺之高超,并追忆共度的清雅夜景。
上片写眼前雨后新竹之清丽与宴饮之闲适,下片转评画竹之法,推崇“瘦劲清逸”而贬“肥拥肿”,结于月下竹影的永恒记忆。
全词融写景、品画、怀旧于一体,语言清空婉约,意境幽远,体现了苏轼“尚意”“重神”的艺术观,亦折射其贬谪黄州后寄情书画、超然物外的心境。
以上为【定风波 · 元丰五年七月六日,王文甫家饮酿白酒,大醉。集古句作墨竹词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上片以工笔绘景:“雨洗娟娟嫩叶光”写视觉之清润,“风吹细细绿筠香”写嗅觉之幽远;“秀色乱侵书帙晚”将竹色拟人化,“侵”字显其生机盎然;“清阴微过酒樽凉”则由景及人,竹荫与酒意交融,闲适自得。
下片转议画理:先批俗工“画竹身肥拥肿”,再赞王文甫“落笔胜萧郎”,凸显苏轼“竹之始生,一寸之萌耳……其变无常,不可拘也”(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)的写意主张。
结三句“记得小轩岑寂夜,廊下,月和疏影上东墙”,时空跳跃,由昼入夜,由实入忆,以“月”“疏影”“东墙”构建出空灵澄澈的水墨意境,余韵悠长。
全词无一句直写友情,而情在竹影酒樽间;无一字言志,而超然之志自见,是东坡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典范。
以上为【定风波 · 元丰五年七月六日,王文甫家饮酿白酒,大醉。集古句作墨竹词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后集卷二十六:“东坡《定风波》咏竹,‘月和疏影上东墙’,清绝如画,后人咏竹罕能及。”
2. 清·刘熙载《艺概·词曲概》:“东坡词云‘先生落笔胜萧郎’,非徒誉友,实自道其画竹以神韵胜形似也。”
3. 近代·俞陛云《唐五代两宋词选释》:“‘秀色乱侵’‘清阴微过’,写竹之态如生;结语月移疏影,尤堪入画。”
4. 当代·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:“此词虽题‘集古句’,实为东坡自创新境,融诗、书、画、酒于一体,足见其黄州时期心境之澄明。”
以上为【定风波 · 元丰五年七月六日,王文甫家饮酿白酒,大醉。集古句作墨竹词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