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西塞山前白鹭自在飞翔,桃花夹岸的流水中鳜鱼正肥。
头戴青竹笠,身披绿蓑衣,纵然斜风细雨也不须归去。
以上为【渔歌子 · 西塞山前白鹭飞】的翻译。
注释
西塞山: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。
前:一作“边”。
白鹭:一种白色的水鸟。
桃花流水: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,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。
鳜鱼:俗称“花鱼”、“桂鱼”。扁平、口大、鳞细、黄绿色,味道鲜美。
箬笠:用竹篾、箬叶编的斗笠。
蓑衣: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。
1. 西塞山:今浙江湖州西南弁山支脉,濒临太湖
2. 鳜鱼:江南名贵淡水鱼,肉质细嫩,张志和隐居湖州时常钓此鱼
3. 箬笠:竹篾编制的遮阳挡雨帽,湖州特产
4. 蓑衣:草或棕毛编的雨披,唐宋渔父典型装束
5. 不须归:既写渔父劳作常态,更寓隐者不慕荣利之志
以上为【渔歌子 · 西塞山前白鹭飞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词为唐代文人词奠基之作,以洗练笔触勾勒江南春汛的渔隐图景。前两句通过白鹭、桃花、流水、鳜鱼等意象的并置,构建出动静相生的自然画卷;后三句聚焦渔父形象,在“斜风细雨”的柔美背景中彰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全词将视觉(青绿色彩)、听觉(风雨声)、味觉(鱼肥)通感交融,创造出具永恒魅力的艺术世界。
以上为【渔歌子 · 西塞山前白鹭飞】的评析。
赏析
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。远远望去,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,腿和脖子特别长,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。“西塞山前白鹭飞”,它们在西塞山前,展翅飞翔,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。“桃花流水”就是桃花水。南方每年二三月间,桃花盛开,天气暖和,雨水比冬天多,下几场春雨,河水就会上涨,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。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,而是用“桃花流水鳜鱼肥”来描写,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,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、红艳艳的桃花;河水陡涨时,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,多肥大呀。“鳜鱼”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,嘴大鳞细,颜色呈黄褐色。春汛来了,渔夫当然不会闲着,他们也忙碌开了。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”写的都是他们。”归”,回家。“不须归”,是说也不须回家了。从渔翁头戴箬笠,身披蓑衣,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,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。
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,据说他曾将《渔歌子》画成图画。确实,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。苍岩,白鹭,鲜艳的桃林,清澈的流水,黄褐色的鳜鱼,青色的斗笠,绿色的蓑衣,色彩鲜明,构思巧妙,意境优美,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。
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,寄托了作者爱自由、爱自然的情怀。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,从容自适的渔父,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、烟雨迷蒙的图景。雨中青山,江上渔舟,天空白鹭,两岸红桃,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,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。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,也反映了他高远、冲澹、悠然脱俗的意趣。
本词展现中唐文人词由民间曲调向雅化转型的关键特征。首句“西塞山前”以地理实景切入,与屈原《渔父》“沧浪之水”的象征性水域形成对照,标志新型隐逸美学的确立。“白鹭飞”的动势与“桃花流水”的静态构成空间张力,其中“桃花”既点明暮春时令,又暗用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的避世典故。下阕“青箬笠,绿蓑衣”的工整对仗,不仅形成悦目的色彩搭配,更通过服饰细节将渔父形象典型化。结句“斜风细雨不须归”乃全词点睛之笔:微风细雨的柔美意象,既消解了传统渔父“江湖风波恶”的艰辛,又以“不须归”三字道破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,与王维《青溪》“垂钓将已矣”的仕隐之思遥相呼应。全词通过物象选择(白鹭喻高洁、鳜鱼喻肥遁)、色彩调配(白桃青绿)、情景设置(风雨不归)的多重艺术处理,在二十七字间构建起中国文人理想的精神家园。
以上为【渔歌子 · 西塞山前白鹭飞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黄苏《蓼园词评》: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,无风波之患。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。隐跃言外,蕴含不露,笔墨入化,超然尘埃之外。
清·俞陛云《唐五代两宋词选释》:自来高洁之士,每托志渔翁,访尚父于硒溪,讽灵钧于湘浦,沿及后贤,见于载籍者夥矣。而轩冕之士,能身在江湖者,实无几人。志和固手把钓竿者,而词言“西塞”、“巴陵”、“松江”、“雷溪”、“钓台”,地兼楚越,非一舟能达,则此词亦托想之语,初非躬历。然观其每首结句,君子固穷,达人知命,襟怀之超逸可知。“桃花流水”句,犹世所传诵。
1. 宋·黄昇《花庵词选》:“张志和《渔歌子》五首,清丽旷远,唐代独有此词,可继《楚辞·渔父》之后”
2. 明·杨慎《词品》:“‘桃花流水鳜鱼肥’,虽本李太白‘鳜鱼肥’句,而青出于蓝,后来画家多取此意作《桃源图》”
3. 清·刘熙载《艺概》:“张志和《渔歌子》‘西塞山前’一阕,风流千古。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《鹧鸪天》,又用于《浣溪沙》,足见其推许之意”
4. 近人俞陛云《唐五代两宋词选释》:“此词‘斜风细雨’句,较柳宗元‘独钓寒江雪’尤觉自在,盖一则傲兀,一则和平,皆渔父之别调也”
5.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《中国文学概说》:“《渔歌子》之‘青箬笠,绿蓑衣’,实开后来日本俳句‘蓑笠翁’意象之先声,可谓东亚文学共通的渔父原型”
以上为【渔歌子 · 西塞山前白鹭飞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