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功业成就后最应懂得持盈守成,可叹前代君王却倚仗太平而懈怠。
骊山脚下百姓辛劳的泥土,阿房宫刚被焚毁,华清宫又继而兴建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骊山: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,为秦汉唐等朝代皇家园林所在地,有秦始皇陵、华清宫等遗迹。
2. 三绝句:组诗名,此处为其中一首。
3. 功成惟欲善持盈:语出《道德经》“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”,意指事业成功后应谨慎守成,避免过度。
4. 前王:泛指历史上因安于太平而亡国的君主,如秦始皇、唐玄宗等。
5. 恃太平:依赖已有的安定局面而不思进取或防范危机。
6. 辛苦骊山山下土:指百姓为修建宫殿而辛勤劳作,付出沉重代价。
7. 阿房:即阿房宫,秦始皇所建宏大宫殿,项羽入咸阳后焚毁。
8. 才废:刚刚被毁坏。
9. 华清:即华清宫,唐代皇家温泉行宫,唐玄宗常携杨贵妃驻跸于此,象征盛唐后期的奢靡。
10. 又:表示重复建设,暗含历史悲剧的重演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借骊山历史遗迹抒发对历代帝王奢靡误国的感慨。全诗以“持盈”与“恃平”对照,揭示治国之道在于居安思危,而历代统治者往往在功成之后骄奢自满,导致民力耗竭、社稷倾覆。诗人通过阿房宫废而华清宫兴的历史循环,批判了统治者不吸取前朝教训、重蹈覆辙的愚昧行为,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短小精悍,寓意深远。首句从哲理入手,提出“持盈”乃功成之后的关键,暗合道家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的思想,体现苏轼对治国之道的深刻理解。次句“可叹前王恃太平”转入历史批判,点出历代君主常因承平日久而忘乎所以。后两句以具体史实作证:阿房宫之焚是秦暴政的终结象征,而华清宫之兴则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。二者皆建于骊山,空间上的重叠强化了时间上的轮回感。“才废又”三字尤为警策,凸显统治者不鉴前车、劳民伤财的荒谬。全诗语言简练,对比鲜明,寄慨遥深,堪称咏史绝句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录此诗,称其“借古讽今,辞约义丰,有补于世”。
2. 清代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时谓:“此诗以骊山二宫兴废为喻,见奢泰之不可继,语浅而意深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在《元白诗笺证稿》中引此诗,用以说明“历代宫室之兴,多基于忘战必危之弊”,可见其历史警示意义被后世学者重视。
以上为【骊山三绝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