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给予他人恩惠,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。邀取好的名声,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。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,不如坦直的做人来得真实。
施舍恩惠不如报答恩德来得厚道,追求名誉不如逃避声名来得安适,掩饰真情不如刚直不阿来得真实。
以上为【集醒篇 · 三】的翻译。
注释
市:买,动词。
要誉:邀取名誉。要,同“邀”。
1. 市恩:以恩惠换取利益,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"此所谓市恩而卖怨也"
2. 要誉:求取名誉,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"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"
3. 矫情:掩饰真情,《后汉书·逸民传论》"矫情不仕"
4. 直节:刚正不阿,《宋史·唐介传》"为人简伉,以直节闻"
以上为【集醒篇 · 三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段清言以三重对比结构展开,通过"市恩-报德""要誉-逃名""矫情-直节"的二元对立,构建出明代山人特有的处世哲学。陈继儒巧妙运用"不如"的递进式否定,在《菜根谭》"涉世浅薄"的训诫外,别创"厚、适、真"的三重境界标准。全句以儒为表,以道为骨,体现晚明隐逸文人融通三教的思想特质。
以上为【集醒篇 · 三】的评析。
赏析
故示他人恩惠以取悦对方称为“市恩”,有买卖的意思,因此,“市恩”大部分是怀有目的的,或者是安抚,或者是冀望有所回报,这和买卖并无不同,恩中既无情义,也不足以令人感谢。但是,无论是市恩,或是出于诚意的恩惠,总以回报为上。一个人一生承受自他人的恩德不在少数,报之犹恐未及,岂有时间故示他人恩惠呢?所以,市恩不如报德为厚。而最大的报德在于以德报之,不在于报惠。
所谓盛名累人,人人都想获得名声,并以此为荣,殊不知名声只是一种空洞的声音,虽能满足某些虚荣感,无形中却会成为一种束缚人的东西。许多知名人士,言行举止战战兢兢,便是最好的例子,倒不如逃名来得逍遥自在,免除心理上的负担。
做人只要真实,保有一己的人格就够了,何必做些假象,不但弄得自己不自在,久而久之,别人也会不敢信任。所谓“真”,就是出于“诚”,做人要出于诚意,凡是不出于诚意的表现,就是矫揉造作。
此则出自陈继儒《小窗幽记·集醒篇》,当作于万历年间其隐居东佘山时期。首句"市恩不如报德"直指人情世态中的功利算计,既承《朱子语类》"施恩莫望报"的儒家训导,又以"厚"字凸显《道德经》"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"的道家智慧,这种儒道互补的价值观正是晚明"三教合一"思潮的缩影。次句"要誉不如逃名"化用《庄子·逍遥游》"圣人无名"的哲学,却将玄理转化为"适"的生命体验,与同时代《菜根谭》"矜名不若逃名趣"形成互文,反映江南文人群体对"心隐"理念的集体认同。结句"矫情不如直节"尤见锋芒,既暗合《论语》"直道而行"的儒家精神,又以"真"字呼应李贽"童心说"的启蒙思想,在阳明心学"致良知"的背景下,完成对假道学的尖锐批判。全句在十八字间蕴含价值判断、人生选择与道德持守的多重维度,其凝练警策处堪称晚明清言的典范。
以上为【集醒篇 · 三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陆绍珩《醉古堂剑扫》:"眉公《集醒篇》'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',可作《世说》'宁为兰摧玉折'注脚。较之吕坤《呻吟语》更见山人风骨。"
2.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:"继儒《小窗幽记》皆峭拔清警之语。是条'要誉不如逃名'云云,与洪应明'处世让一步为高'各臻其妙,而陈语尤见超脱。"
3. 朱彝尊《静志居诗话》:"陈仲醇每以片语夺人,'市恩不如报德'九字,真能洞彻世情。其影响所及,下开张潮《幽梦影》一派。"
4. 周亮工《书影》:"眉公《集醒》诸则,可药虚骄之气。'矫情不如直节'一语,尤足为末世针砭,与李卓吾《焚书》中议论可相参看。"
以上为【集醒篇 · 三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