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野桥下春水清澈,桥面上我为你送行。
渐行渐远人应已衰老,岁岁年年春草自然生长。
走出家门眺望远方道路,却没有书信寄往边城。
当年杨柳依依的离别之地,如今秋蝉又开始鸣叫。
以上为【思远人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思远人:乐府旧题,属杂曲歌辞,《乐府诗集》收有多首同题作
2. 野桥:郊野桥梁,杜甫《野老》“野桥分子细”
3. 去去:愈行愈远,苏武诗“去去从此辞”
4. 草自生:《楚辞·招隐士》“王孙游兮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”
5. 边城:唐代边塞城镇,高适《燕歌行》“边庭飘飖那可度”
6. 杨柳别离: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”
7. 秋蝉:秋日寒蝉,骆宾王《在狱咏蝉》“西陆蝉声唱”
8. 无信:反映唐代边地通信困难,岑参《逢入京使》“凭君传语报平安”
9. 春水秋蝉:季节意象对举,形成时空张力
10. 人应老:推测语气,强化思念的绵长
以上为【思远人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时空交错手法深化离别主题。前两联通过“春水”与“秋蝉”的季节转换,构建出自然永恒与人生易老的尖锐对照。颔联“年年草自生”化用《楚辞》意象,在草木荣枯中暗藏生命哲思。尾联杨柳与秋蝉的意象叠加,既标记离别场景的物理空间,又成为时间流逝的诗意刻度,体现中唐乐府诗由社会写实向人生感悟的转型。
以上为【思远人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五律在传统送别题材中注入深沉的生命意识。首联以清明春景反衬离愁,桥下流水与桥上别宴构成动静相生的画面。颔联“去去”叠词既摹行踪渐远,又状心境苍凉,“草自生”三字尤见功力,在自然永恒的映照下凸显人生短暂。颈联转折至现实场景,“出门看道”的日常动作因“无信边城”而充满焦虑,折射出唐代征戍制度下的普遍情感。尾联时空跳接最具匠心,昔日春日别柳与今朝秋日寒蝉的叠印,既完成四季轮回的叙事闭环,又以声象(蝉鸣)与景象(杨柳)的通感强化记忆的鲜活。全诗语言质直而意境深婉,将汉乐府的直白与近体诗的凝练完美融合,标志张籍“看似平常最奇崛”的艺术境界。
以上为【思远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钟惺《唐诗归》:“‘年年草自生’五字,说尽天地无情,是乐府神境。”
2. 贺裳《载酒园诗话》:“司业此诗,春水秋蝉间藏无限岁月,较之太白‘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’更见沉郁。”
3. 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:“末联点化《采薇》诗意,而‘今复鸣’三字,愈觉流光惊心。”
4. 黄生《唐诗评》:“前四句言别久,后四句言思深,中间‘出门’二句如砥柱承接。”
5. 管世铭《读雪山房唐诗序例》:“张司业‘去去人应老’一篇,在唐代五律中别开朴素深永一格,下开姚合贾岛。”
以上为【思远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