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官于南今几时,尝尽溪茶与山茗。
胸中似记故人面,口不能言心自省。
为君细说我未暇,试评其略差可听。
建溪所产虽不同,一一天与君子性。
森然可爱不可慢,骨清肉腻和且正。
体轻虽复强浮沉,性滞偏工呕酸冷。
其间绝品岂不佳,张禹纵贤非骨鲠。
葵花玉
翻译
我在南方为官已有多少时日,尝遍了溪边的茶与山中的香茗。
饮茶时心中仿佛记起故人的面容,虽口不能言,内心却已悄然醒悟。
若要为你细细道来,我此刻无暇详述,姑且略说大概,或许尚可一听。
建溪所产的茶叶品类虽多不同,但天生俱有君子般的品性。
挺拔森然,令人喜爱却又不敢轻慢,骨格清峻,滋味醇厚而温和纯正。
那所谓的“雪花”“雨脚”等名茶又算得了什么?只有细细品啜之后,才知真正的好味道绵长悠远。
即便有些茶味稍显苦硬,终究仍值得收录,就像汲黯虽刚直略显鲁莽,宽饶虽严厉却不失忠贞。
至于那些草茶粗劣无用,徒有虚名,上等者妖异邪僻,次等者愚顽粗陋。
体态虽轻,勉强浮沉于水,但性质滞涩,最易引发酸寒之症。
其中也不乏绝品佳茗,并非全无可取;然而即便张禹这般贤人,也未必真正刚正不阿。
(诗末“葵花玉”三字疑为脱句或标题误入,原诗至此应有缺漏。)
以上为【和钱安道寄惠建茶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钱安道:北宋官员,与苏轼有交往,生平事迹不详。
2. 建茶:福建建溪(今建瓯一带)所产之茶,宋代最为著名,尤以北苑贡茶闻名。
3. 官于南:指苏轼被贬岭南惠州及迁徙途中任职南方的经历。
4. 溪茶与山茗:泛指南方各地所产的茶叶。
5. “胸中似记故人面”:比喻饮茶时唤起旧情,如同重见故友。
6. 君子性:指茶叶具有高洁、正直、内敛等如君子般的品格。
7. 森然可爱不可慢:形容茶汤或茶叶形态挺拔清秀,令人敬爱而不敢轻视。
8. 骨清肉腻和且正:比喻茶味清冽而不寡淡,醇厚而不油腻,调和适中,品格端正。
9. 雪花雨脚:均为宋代名茶品种,属建茶系统中的珍品。“雪花”可能指白茶类,“雨脚”或指细嫩芽茶。
10. 真味永:真正的茶味深长持久,非表面香气所能比拟。
以上为【和钱安道寄惠建茶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在贬谪南方期间所作,借品评建茶抒发胸中情怀。全诗以茶喻人,托物言志,将建茶的自然品质与士人的人格操守相比拟,赞美其“君子性”,强调内在风骨与纯正品性,反对浮华虚名。诗中对当时流行的“草茶”加以贬斥,实则暗讽世风日下、名实不符的士林现象。通过对比建茶之“清和且正”与草茶之“妖邪顽懭”,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现实政治环境的不满。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。
以上为【和钱安道寄惠建茶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咏茶为题,实则寄托深远。开篇从自身经历写起,“我官于南今几时”,既点明处境,又带出对南方风物的熟悉。接着由“尝尽溪茶与山茗”转入情感体验——饮茶如见故人,不言而言,心领神会,已显出诗人与茶之间的精神契合。
中间大段集中描写建茶之美德:“一一天与君子性”,是全诗主旨所在。苏轼以人格化手法赋予茶叶道德属性,“森然”“清”“腻”“和”“正”等词,不仅是味觉描述,更是人格理想的投射。他推崇的是那种外表不炫、内涵深厚、刚柔并济的品格。
对于“雪花”“雨脚”等当时名茶,苏轼并不盲目推崇,反而认为须“啜过始知真味永”,强调实践体验高于虚名标签。这种务实态度正是其思想核心之一。
后半部分转而批评“草茶”,称之为“无赖空有名”,并指出其“妖邪”“顽懭”“呕酸冷”等弊端,表面上是在论茶,实则影射当时士风浮躁、趋炎附势、外强中干的社会现象。尤其引用历史人物汲黯(西汉直臣)、宽饶(东汉刚直之士),以及张禹(西汉经师却阿谀权贵),形成鲜明对比,深化了“名节与实质”的主题。
整首诗结构严谨,由感兴入理辩,由物及人,层层递进。语言看似平实,实则富含哲思,充分展现了苏轼“以文为诗”“以理入诗”的特色,也体现其在逆境中坚守操守的精神风貌。
以上为【和钱安道寄惠建茶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借茶立论,寓意深远,所谓‘君子性’者,实自况也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:“通篇以茶品喻人品,语多隽永。‘骨清肉腻和且正’一句,足为千古品茶之准绳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东坡于茶多妙语,此篇尤为沉着痛快。贬草茶而尊建茶,非独论茶,实所以讥世也。”
4. 朱东润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》评此诗:“借物抒怀,托茶言志,反映作者在贬谪生活中对人格理想的执着追求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补订本提及:“苏诗常于饮食琐事中见襟抱,如此诗之评茶,实乃自我写照。”
以上为【和钱安道寄惠建茶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