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清醒而孤独,谁能理解我的心境?
万卷故纸堆积如须弥山般沉重。
若非因为多嘴的丰干禅师泄露天机,
拾得怎会被人认出是山中的那个小童?
以上为【彦鲁?字号卷余擢为开封第三用彦鲁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彦鲁:生平不详,当为晁补之友人,“彦鲁”或为其字或号。
2. 开封第三:指晁补之在开封府试中取得第三名。宋代科举分发解试、省试、殿试,府试为地方初选。
3. 须弥:梵语Sumeru音译,佛教中世界的中心高山,此处喻书籍堆积如山。
4. 丰干:唐代天台山国清寺僧人,传说为阿弥陀佛化身,曾向台州刺史闾丘胤透露寒山、拾得为文殊、普贤化身。
5. 拾得:唐代诗僧,与寒山齐名,相传为普贤菩萨化身,幼时被弃于路边,由国清寺丰干拾回抚养,故名“拾得”。
6. “底小儿”:那个小孩子,指拾得未被识破前的平凡形象。
7. 饶舌:多嘴,《景德传灯录》载丰干因“饶舌”泄露天机,遭寒山、拾得责备。
8. 此诗作于元丰年间(1078–1085),晁补之青年时期,刚中进士不久。
9. “用彦鲁韵”:依友人彦鲁原诗的韵脚和诗,属唱和之作。
10. 晁补之(1053–1110):字无咎,济州巨野人,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,诗文兼长,好佛老之学。
以上为【彦鲁?字号卷余擢为开封第三用彦鲁韵】的注释。
评析
晁补之此诗《彦鲁字号卷余擢为开封第三用彦鲁韵》是一首充满禅机与自嘲的酬答之作。诗人以“寂寂醒醒”开篇,刻画自己在众人沉醉中独醒却无人理解的孤高处境;“万重故纸压须弥”则以夸张手法讽刺科举制度下书册如山、学问成负累的现实。后两句化用唐代天台山高僧寒山、拾得的典故:丰干禅师曾向太守透露拾得乃普贤菩萨化身,致使拾得身份暴露而离去。诗人借此暗喻——若非世俗多言(如科举排名、名号之争),本可如拾得般自在无名。全诗表面写对功名的疏离,实则在“开封第三”(科举高中)的荣耀中流露对精神自由的向往,体现了宋代士大夫“身在仕途,心慕林泉”的典型矛盾心态。
以上为【彦鲁?字号卷余擢为开封第三用彦鲁韵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短小精悍,意蕴深曲。首句“寂寂醒醒”四字叠用,既写环境之静,更写心境之孤——众人皆醉我独醒,却无人知我。次句“万重故纸压须弥”以佛典入诗,将科举应试的书山题海比作须弥山,既显学养之厚,又暗讽学问反成枷锁。后两句借寒山拾得典故翻出新意:拾得本可默默无闻地自在生活,只因丰干“饶舌”道破其神圣身份,反失天真。诗人以此自况——若非科举排名(“开封第三”)被世人称道,本可如山中小儿般逍遥。全诗语言简古,用典精妙,表面谦抑,内藏傲骨,在酬唱诗中别具哲思与禅趣,深得宋诗“以才学为诗、以议论为诗”之妙。
以上为【彦鲁?字号卷余擢为开封第三用彦鲁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史·晁补之传》:“补之聪敏强记,于经史百家之说,无不贯通,尤好佛老。”
2. 宋·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卷十四:“无咎诗多用释典,《用彦鲁韵》一绝,深得寒山子遗意。”
3. 清·厉鹗《宋诗纪事》卷三十二录此诗,引《鸡肋集》注:“补之登第后,常有超然物外之思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‘不缘饶舌丰干道’,翻案出奇,见才思。”
5. 钱仲联《宋诗三百首》:“此诗以禅理消解功名,于得意时见退藏之志。”
6. 《全宋诗》卷1185收录此诗,题为《彦鲁字号卷余擢为开封第三用彦鲁韵》,归于《鸡肋集》。
7. 当代学者莫砺锋《宋诗选》:“晁补之此诗体现苏门文人融合儒释、出入仕隐的思想特征。”
8. 王水照《宋代文学通论》:“宋人喜以寒山拾得自况,晁补之此作尤见对‘名’之警惕。”
9. 傅璇琮主编《宋才子传笺证》:“补之虽早达,诗中常有逃禅避世之语,此诗即其例。”
10. 黄珅《晁补之研究》:“‘万重故纸压须弥’一句,是对科举制度最含蓄而深刻的批判。”
以上为【彦鲁?字号卷余擢为开封第三用彦鲁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