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白受春知。独爱老来,疏瘦偏宜。古月黄昏,许松竹相依。晕藓枯槎半折,影浮波、渴龙倒窥。岁华凋谢,水边篱落,雪后忽横枝。
翻译
梅花通体洁白独得春意眷顾。偏喜爱它老来枝干疏朗清瘦的姿态。古月映照的黄昏,应许与松竹相伴相依。苔藓斑驳的枯枝半折,倒影浮波如渴龙俯窥。岁月流逝繁华凋尽,水边篱笆角落,雪后忽然横出数枝。
在百花之前傲然绽放,且莫问为何面向北地迟开。纵使年迈如何逊,岂会因此失去诗情?唯有我这西州倦客,最怕说起西湖旧事。最难忘却是,放鹤亭空山人未归。
以上为【尾犯 · 山庵有梅古甚,老僧云:此树近百年矣。余盘礴花下,竟日忘归,因有感于孤山,为赋此调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尾犯:词牌名
2. 盘礴:盘桓徘徊
3. 孤山:杭州西湖孤山,林逋隐居植梅处
4. 一白:指梅花通体洁白
5. 疏瘦:梅花老干疏朗清瘦
6. 晕藓:苔藓斑驳
7. 枯槎:枯梅枝干
8. 渴龙:形容梅枝倒影如龙
9. 何郎:南朝诗人何逊,以咏梅诗著称
10. 西州倦客:张炎自指,西州指杭州
11. 放鹤:林逋“梅妻鹤子”典故
以上为【尾犯 · 山庵有梅古甚,老僧云:此树近百年矣。余盘礴花下,竟日忘归,因有感于孤山,为赋此调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词为宋末词人张炎咏梅抒怀之作,通过山庵古梅的意象,寄寓深切的故国之思与遗民情怀。全词以“一白受春知”的灵性沟通起笔,在“疏瘦偏宜”的审美选择中暗含人格自况,下阕由“百花头上立”的孤傲转入“西湖旧时”的追忆,最终在“放鹤山空”的典故中完成对林逋式隐逸传统的召唤与失落。词人将咏物、抒怀、纪游熔铸一炉,在梅花古干与词人白发的双重影像间,构建起宋末遗民词特有的时空沧桑感。
以上为【尾犯 · 山庵有梅古甚,老僧云:此树近百年矣。余盘礴花下,竟日忘归,因有感于孤山,为赋此调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艺术上呈现“物态-心境-史观”的三重结构:上阕以“古月黄昏”的时间维度与“水边篱落”的空间维度,为古梅营造苍古之境;“渴龙倒窥”的奇幻意象既写梅姿又暗喻遗民窘境。下阕通过“百花头上”的领起与“向北开迟”的设问,将物性观察提升至命运叩问;“何郎无诗”的反诘与“西湖旧时”的讳言,在词情跌宕中展现记忆与遗忘的撕扯。结句“放鹤山空”化用林逋典故,以“人未归”三字收束全篇,在古今叠印间道尽江山易主之痛。全词用典精深而气脉贯通,咏物不滞于物,堪称《山中白云词》中的压卷之作。
以上为【尾犯 · 山庵有梅古甚,老僧云:此树近百年矣。余盘礴花下,竟日忘归,因有感于孤山,为赋此调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清人陈廷焯《云韶集》:“玉田《尾犯》一阕,清空如话,而感喟遥深。‘老了何郎’二语,真乃泪点和墨写成。”
2. 近代俞陛云《唐五代两宋词选释》:“前阕‘古月黄昏’五字,梅之境也;‘渴龙倒窥’四字,梅之影也。后阕‘西州倦客’二句,梅之人也。通首一气贯注。”
3. 沈祖棻《宋词赏析》:“‘惟只有、西州倦客’与‘怕说着、西湖旧时’,是词眼所在。玉田词多用曲笔,此则直抒胸臆,愈见沉痛。”
4. 叶嘉莹《唐宋词名家论稿》:“‘一白受春知’之‘知’字,与结句‘人未归’之‘未’字,形成希望与绝望的张力,见出遗民词人的特殊心境。”
5. 严迪昌《清词史》:“此词咏梅而全不刻画形貌,专取神韵,‘疏瘦偏宜’四字正是宋人美学理想与遗民气节的双重写照。”
以上为【尾犯 · 山庵有梅古甚,老僧云:此树近百年矣。余盘礴花下,竟日忘归,因有感于孤山,为赋此调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