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城朝烟澹,山谷落叶赤。
阴风千里来,吹汝江上宅。
鹍鸡号枉渚,日色傍阡陌。
借问持斧翁,几年长沙客。
哀哀失木狖,矫矫避弓翮。
亦知故乡乐,未敢思夙昔。
昔在凤翔都,共通金闺籍。
天子犹蒙尘,东郊暗长戟。
兵家忌间谍,此辈常接迹。
朝廷非不知,闭口休叹息。
余时忝诤臣,丹陛实咫尺。
相看受狼狈,至死难塞责。
行迈心多违,出门无与适。
于公负明义,惆怅头更白。
翻译
寒城晨雾淡淡,山谷落叶赤红。阴风从千里外吹来,拂过你在江边的宅院。鵾鸡在弯曲的沙洲哀鸣,日色笼罩着田野小路。试问持斧的御史,做了几年长沙客?像那哀鸣失树的猿猴,又如惊弓之鸟高飞。也知道故乡安乐,却不敢回忆往昔。当年在凤翔都城,我们同朝为官。天子尚蒙尘流亡,东郊战戟森森。军事忌讳间谍,此类人层出不穷。御史台负责弹劾,你定要谨慎明辨。不忍杀害无辜,因此明辨是非。权贵表面赞许,实则不满将你贬斥。孔子甘为旅人,向秀懂得得失。朝廷并非不明,且闭口莫要叹息。我当时忝为谏官,宫殿近在咫尺。眼看你遭受困顿,至死难辞其咎。前行多有违心,出门无人可投。有负于公道正义,惆怅使我白发更添。
以上为【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两当县:今甘肃两当县
2. 侍御:唐代御史台官员
3. 寒城:指两当县城
4. 持斧翁:借指御史,典出汉绣衣直指使者持斧办案
5. 长沙客:用贾谊贬长沙典,指吴侍御被贬
6. 失木狖:失去树林的猿猴
7. 避弓翮:躲避弓箭的飞鸟
8. 金闺籍:金门官吏名册,指同朝为官
9. 蒙尘:指安史之乱中玄宗奔蜀
10. 举劾:检举弹劾
11. 向子:指向秀,嵇康好友,后出仕
12. 忝诤臣:杜甫自谦曾任左拾遗谏官
以上为【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触,通过"寒城落叶""阴风千里"的萧瑟意象,营造出悲慨苍凉的氛围。杜甫巧妙运用"失木狖""避弓翮"的比喻,暗喻吴侍御忠而见斥的遭遇。诗中"不忍杀无辜"六字,既彰显吴侍御的仁心直道,又暗含对朝廷昏聩的批判。尾联"于公负明义"的自责,将个人愧疚升华为对士人责任的深刻反思,展现出杜甫"沉郁顿挫"的典型诗风。
以上为【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结构:前八句以比兴手法铺陈萧瑟秋景,中十六句以史家笔法追述事件本末,末八句以抒情语调表达深沉自责。杜甫巧妙运用多重对比:"凤翔都"与"长沙客"的时空对照,"分白黑"与"见迁斥"的善恶倒置,"咫尺丹陛"与"狼狈受斥"的君臣隔阂,共同构建出忠良见弃的悲剧图景。最动人处在于诗人将批判锋芒与自我忏悔交织,"至死难塞责"的痛切自责,使全诗超越一般的赠友之作,成为对士大夫良知的深刻拷问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相融合的笔法,正是杜诗被誉为"诗史"的精髓所在。
以上为【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·王嗣奭《杜臆》:"'不忍杀无辜'一语,足为吴公写照。而'相看受狼狈'以下,自责之词,字字血泪。"
2. 清·仇兆鳌《杜诗详注》:"此诗前段叙吴公被斥之由,中段记直道见贬之事,末段述负义自责之意,章法井然。"
3. 清·浦起龙《读杜心解》:"'阴风千里来'五字,已为全诗定调。通篇皆在风云黯淡中作惨澹经营。"
4. 近人梁启超《杜甫研究》:"'于公负明义'的自我忏悔,较之《北征》更为沉痛,可见杜甫的道德自觉。"
5. 现代萧涤非《杜甫诗选注》:"诗中'兵家忌间谍'六句,实为唐代司法制度的重要史料,可与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相印证。"
以上为【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