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因虚名超过实际而招致非议,喧哗之声实为自我招来的损害。
你幸好尚不为人所知,不要厌弃家乡山水的安稳宁静。
以上为【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诗云:「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。」安节将去,为诵此句,因以为韵,作小诗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诗:指苏轼伯父苏涣所作送其父苏洵落第还蜀的诗,原句见于苏涣诗作残篇。
2. 「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」:原为苏涣诗句,意谓旅途中人烟稀少,不可高枕无忧;进入险要关隘时,应安稳骑驴缓行,喻行事须谨慎。
3. 安节:苏轼之侄,苏辙之子苏适,字安节。
4. 为诵此句,因以为韵:指苏轼吟诵伯父诗句,并依其字句押韵作诗。
5. 名过实:名声超过实际才能或德行,语出《庄子·养生主》“名者,实之宾也”,苏轼常以此自警。
6. 欢哗自招损:喧闹张扬反而招来祸患,暗指自己因才名显赫而屡遭贬谪。
7. 汝幸无人知:劝安节尚无盛名,可避世乱,保全自身。
8. 莫厌家山稳:劝其安心于家乡的平淡生活,不必追求功名。
9. 先人:此处指苏洵,苏涣之弟,苏轼之父。
10. 灵关:泛指蜀道中的险要关隘,如剑门关等,象征仕途艰险。
以上为【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诗云:「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。」安节将去,为诵此句,因以为韵,作小诗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为其侄安节送行时所作,借其伯父旧句为韵,表达对晚辈的劝诫与期望。诗中既有对自身仕途风波、声名所累的反思,也有对安节能安于乡里、远离纷扰的劝慰。语言简朴而情意深沉,体现了苏轼在历经宦海沉浮后对人生进退的深刻体悟,以及对家族后辈的殷切关怀。全诗以自省起笔,转而劝导,情感真挚,风格冲淡,具有典型的宋人理性与家训色彩。
以上为【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诗云:「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。」安节将去,为诵此句,因以为韵,作小诗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短小精悍,却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。首句“我坐名过实”直抒胸臆,坦承自己因才名过高而陷入政治漩涡,实为苏轼对自己一生坎坷的总结。次句“欢哗自招损”进一步点明张扬之害,语带悔意,亦显清醒。后两句笔锋转向安节,语气由自责转为劝诫。“汝幸无人知”既是对侄儿现状的客观描述,更是一种庆幸——未被卷入名利场,尚有退守之机。“莫厌家山稳”则饱含长者温情,劝其珍惜平凡安稳的生活,勿慕虚名。全诗以伯父旧作为引,既承家风,又寓训诫,体现出苏轼在儒家人伦与道家超脱之间的平衡。语言质朴无华,却字字沉重,是典型的“以诗为训”之作。
以上为【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诗云:「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。」安节将去,为诵此句,因以为韵,作小诗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(查慎行):“此诗因伯父旧句触发,语重心长。‘名过实’三字,乃子瞻一生痛语。”
2. 《宋诗钞》(吴之振等):“语浅而意深,自责责人,皆从阅历中来。‘莫厌家山稳’一句,足为躁进者药。”
3. 《三苏年谱》(孔凡礼):“元祐七年,安节将赴官,轼作此诗以戒之。时轼已历乌台、黄州之难,故劝其远名避祸。”
4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校注本):“此诗押苏涣原诗之韵,用其意境而翻出新意,既怀先人,又诫后辈,家教之义备矣。”
以上为【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诗云:「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。」安节将去,为诵此句,因以为韵,作小诗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