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曾在杭州居住五年,心里早已把自己当作杭州人。
如今想回故乡,却已无家可归,只希望能在西湖边择地而居,与它为邻。
买到良田并不困难,难的是能与哪位高洁的隐士相亲相近。
髯张先生(张先)性情超然物外,老潜先生(道潜)也是品格卓绝,无与伦比。
而李先生您,更有冰清玉洁的风姿,文章与德行都一样清雅淳厚。
您此番归去,能与这三位高人交游,便足以让此生圆满无憾了。
苏堤想必仍如往昔,姥岭的景色在您行旅中也将焕发新的意趣。
我的心已随着幽然的梦魂追随您而去,仿佛看见松花悄然飘落在您的衣巾之上。
以上为【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】的翻译。
注释
襄阳从事:襄阳,今湖北襄阳。从事,州郡长官的佐吏。李友谅,其人生平不详,当为苏轼友人,时任襄阳从事。
钱塘:此处指杭州。
居杭积五岁:苏轼曾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(1071-1074)通判杭州,历时约三年。此言“五岁”,或为约数,或另有所指,但足以表明他对杭州感情之深。
卜邻:选择邻居,引申为择地定居。
静士:恬静高雅之士,指隐士。
髯张:指词人张先,因多髯,故称“髯张”。
老潜:指诗僧道潜,又名参寥子,苏轼挚友。
李子:指李友谅。
冰玉姿:形容人的品格如冰清玉洁。
文行:文章与德行。
公堤:指苏轼在杭州任上所修筑的苏堤。
姥岭:指杭州附近的姥山(或称保俶山、宝石山)。
松花:松树的花,常飘落如雨,带有高洁、隐逸的象征意味。
以上为【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为送别友人李友谅(一位在襄阳任职的官员)回归杭州(钱塘)而作。诗中不仅表达了送别之情,更借机抒发了苏轼自身对杭州的深切眷恋和归隐之志。
以己度人,情谊深长:开篇四句,诗人并未直接写送别,而是从自身对杭州的强烈认同与归属感写起。“自意本杭人”一句,情感真挚浓烈,为全诗奠定了深厚的怀想基调。他将自己最钟爱的地方推荐给友人,并想象友人将在那里过上理想的生活,这种分享背后是极深的信任与情谊。
借友抒怀,寄托理想:诗中提到的“髯张”(张先)、“老潜”(道潜)以及即将归去的李友谅,都是苏轼所欣赏的品格高洁之士。他赞美李友谅“冰玉姿”、“文行清淳”,实则也是在描绘自己理想的人格范型。与这些“静士”交游,构成了他心中完美的精神生活图景。
虚实结合,余韵悠远:结尾四句尤为精彩。“公堤不改昨”是实写,蕴含着物是人非的感慨;“姥岭行开新”是虚写,是对友人旅途与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。最后两句“幽梦随子去,松花落衣巾”,将无形的思念化为具象的“幽梦”与“松花”,意境空灵飘逸,既表达了对友人一路同行的愿望,又充满了禅意与仙气,余味无穷。
以上为【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送别诗超越了普通的离情别绪,展现了苏轼博大的情怀与高远的志趣。
首先,在情感表达上,它深沉而含蓄。 诗人将对杭州的思念、对友人的赞赏、对归隐的向往,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伤,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。他没有直白地诉说不舍,而是通过构建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——“西湖”与“三人游”,将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其中,让这份送别之情显得格外厚重而高雅。
其次,在人物塑造上,它群像生辉。 诗中不仅主角李友谅形象鲜明(“冰玉姿”),还连带描绘了张先的“超然”与道潜的“绝伦”。这群像的塑造,不仅是为了赞美友人,更是为了描绘一个苏轼心向往之的文人雅士群体,一个精神上的“理想国”。送李友谅归去,仿佛是送他进入这个理想国,其中饱含着诗人的羡慕与祝福。
最后,在意境营造上,它清远空灵。 全诗以“西湖”为核心意象,辅以“良田”、“幽梦”、“松花”等,共同营造出一个清净、高洁、超脱尘世的意境。尤其是结尾,松花悄然飘落于衣巾的意象,将离别的伤感升华至一种静谧而富有禅意的美学境界,令人神往。
以上为【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】的赏析。
辑评
关于此诗,后世评家多关注其情感之真与意境之美。
清代学者 纪昀评点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(‘居杭积五岁’四句)一片神行,不着迹象。(‘幽梦随子去’二句)结处飘逸。”
现代苏轼研究学者 王水照在《苏轼选集》中评析道:“此诗抒写对杭州的第二故乡之情,真挚深切。他把对杭州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情谊融合无间,……结尾‘幽梦’二句,与李白‘我寄愁心与明月’同一机杼,而更显含蓄空灵。”
学者 孔凡礼在《苏轼年谱》中亦提及此诗:“诗中‘公堤’即苏公堤,是苏轼在杭政绩之见证。诗中流露出的对杭州的深厚感情,至老不衰,可见一斑。”
以上为【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