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想要结出千年的果实,就必须先摧毁二月的花朵。
因此注定要穷困到骨髓,却也要让生命延展至无穷无尽。
早已逃离了命运的罗网,又何须服食日精月华以求长生?
宾州究竟在何处?我愿为你登上栖霞山去寻访。
以上为【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三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。
2. 王巩:字定国,北宋文人,苏轼好友,因“乌台诗案”受牵连被贬。
3. 千年实:象征长久的成就或道家所言的仙果,喻指不朽之业或长生。
4. 二月花:早春之花,象征短暂的美好或青春年华,此处喻为实现大业必须舍弃的事物。
5. 穷到骨:极度贫困,形容生活困苦至极。
6. 寿无涯:寿命无限,指追求长生或精神不朽。
7. 天网:比喻命运或世俗的束缚,语出《老子》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。
8. 日华:太阳的精华,道家认为服食日华可延年益寿。
9. 宾州:唐代曾设宾州,治所在今广西宾阳,宋代亦有此地名,此处泛指偏远贬所,或暗指王巩被贬之地。
10. 栖霞:本为山名,如南京栖霞山,道家视为修仙胜地,此处象征高洁隐逸之所。
以上为【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三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王巩之作,是组诗《次韵和王巩六首》中的第三首。全诗借道家意象与人生哲思,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困顿、命运多舛的坦然接受,以及对精神超脱、生命永恒的追求。前两句以“千年实”与“二月花”的对比,揭示成就大业必经牺牲与磨难;三四句直抒胸臆,言虽穷困至极,却志在长生不老之境;五六句转向超然物外,表明已摆脱世俗羁绊,不屑于外在的神仙术法;末两句以设问收束,寄意深远,表达愿为友人远赴僻地、共登仙山的情怀。整体语言简练而意蕴深邃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。
以上为【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三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哲理入诗,融合儒家坚忍与道家超脱的精神。开篇“欲结千年实,先摧二月花”极具张力,用自然意象揭示深刻的人生规律:伟大的成就往往需要牺牲眼前的美好。这种思想与苏轼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的性格高度契合。第三四句“故教穷到骨,要使寿无涯”,表面上看矛盾——既说穷困至极,又求长寿无边,实则体现其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困顿。五、六句进一步升华,指出真正的自由在于心灵的解脱,而非依赖方术长生。结尾“宾州在何处,为子上栖霞”情真意切,既有对友人处境的关切,也寄托了共寻精神归宿的理想。全诗结构紧凑,意象丰富,语言含蓄而有力,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仍不失高远志趣的胸怀。
以上为【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三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(查慎行):“此诗寓意深远,‘千年实’与‘二月花’对举,见立德立功之不易,非寻常酬答可比。”
2. 《宋诗钞》(吴之振等):“东坡和王定国诸作,多寓劝勉之意,此首尤见风骨。穷不忘志,困而愈坚,真君子之言也。”
3. 《三苏年谱》(孔凡礼):“元丰二年王巩因乌台诗案贬宾州,苏轼此诗作于黄州期间,托物言志,实为自况兼慰友。”
4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点校本)按语:“‘久已逃天网’一句,可见东坡此时已渐趋旷达,不复为外物所累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三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