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十年研读《易经》耗尽灯油,整日吟诗愁损肺肠。
不懂迎合世俗喜好作画,只想把清香的芹草白芷献于君前。
谁说善于相面的人会嫌弃人清瘦?既然有知音存在,又怎能放弃弹琴?
拄着拐杖、背着佛经须加倍赶路,故乡春天的蕨菜已经快要采尽了。
以上为【送蜀僧去麈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去麈:僧人名,蜀地高僧。“去尘”亦可寓意离尘脱俗,此处或为法号。
2. 十年读《易》:指长期钻研《周易》,象征苦学与哲思。
3. 膏火:灯油,代指夜间读书所耗之灯火,比喻勤学不辍。
4. 尽日吟诗愁肺肝:极言作诗之苦,伤神劳心。
5. 不解丹青追世好:不懂绘画以迎合世俗审美。丹青,绘画。
6. 芹芷荐君盘:以微薄之物(芹菜、白芷)进献君子,典出《列子·杨朱》:“昔人有美芹者,欲献之君”,比喻诚挚而谦卑的奉献。
7. 谁为善相宁嫌瘦:化用相术中“贵在精神不在形骸”之意,谓真正识人者不会因形貌清瘦而轻视。
8. 复有知音可废弹:反问语气,意为若有知音在,岂能停止弹琴?用伯牙子期典故,强调精神交流之重要。
9. 拄杖挂经须倍道:僧人拄杖携经远行,须加快行程。倍道,兼程而行。
10. 春蕨已阑干:故乡的蕨菜将尽,喻春光流逝,归期紧迫。阑干,将尽、残落之意。
以上为【送蜀僧去麈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送别蜀地僧人去麈时所作,融合了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慨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。全诗以自述苦读与创作之艰辛开篇,继而表达不趋时俗、坚守本心的志节;再借“知音”之典表明精神共鸣的重要性;结尾则转向对归乡急切之情的描写,暗含时光易逝、归期难待的惆怅。诗中既有士人情怀,又有禅意洒脱,体现了苏轼融儒释于一体的思想境界和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。
以上为【送蜀僧去麈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写诗人自己十年寒窗、苦吟伤身的生活状态,奠定全诗沉郁基调;颔联转写志趣——不愿媚俗取巧,只愿以真诚之心献上高洁之物,体现士人风骨;颈联借相术与知音之喻,进一步申明内在价值高于外在形式,知音难得,故更应坚持自我表达;尾联由己及人,劝勉僧人速归故里,既是对友人的关切,也暗含对人生短暂、时节不待的深切感悟。
诗中多用典故而不露痕迹,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。尤其“春蕨已阑干”一句,以细微物象传递浓烈乡情与时间焦虑,余味悠长。整首诗将个人境遇、友情寄托与生命哲思融为一体,展现了苏轼晚年圆融通达却又不失深情的精神世界。
以上为【送蜀僧去麈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二十八:“此诗语虽平淡,而意甚深厚。‘春蕨已阑干’五字,写出无限归思,非老于诗者不能道。”
2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起结皆从实处落笔,中幅转入胸襟怀抱,自然超妙。‘知音可废弹’句,尤见交谊之真。”
3. 清·翁方纲《石洲诗话》卷四:“东坡此诗,纯以理趣胜。不事雕饰,而字字有根柢,得力于《庄》《易》者深矣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通体清健,无一懈笔。末句尤为神来之笔,使人想见山中春尽景象。”
以上为【送蜀僧去麈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