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回到朝廷如同在梦中一般,宫门前的楼宇金碧辉煌,令人目眩。
我再次跻身于朝官行列,却仍像麋鹿般留下隐逸的痕迹。
一生劳苦,总觉得白昼太短,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到天明。
默默坐着,细数着更鼓声声,仿佛流水在夜间逆向而行。
老朋友为我谋划前程,可我的志向又怎能实现?
那越地的吟唱是否有人听见?又有谁会怜念病中的庄舄?
以上为【次韵定国见寄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定国见寄:按照好友赵令畤(字定国)寄诗的原韵和诗。次韵,指依原诗用韵的次序作诗。
2. 还朝如梦中:指苏轼从贬所(如惠州、儋州)被召回汴京,感觉恍如梦境。
3. 双阙:古代宫殿前的两座楼观,代指皇宫。
4. 眩金碧:金碧辉煌的宫殿令人眼花缭乱,亦含不适之感。
5. 鹓鹭行:比喻朝廷官员整齐排列如鹓鹭群飞,常用于形容朝班。
6. 强寄麋鹿迹:勉强留在官场,但心性如麋鹿,属于山林。麋鹿,象征隐士。
7. 劳生:辛苦的人生。语出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劳我以生。”
8. 展转不能夕:翻来覆去无法入眠,形容心事重重。
9. 默坐数更鼓:静坐中听着报时的更鼓声,表现长夜难眠。
10. 越吟:战国时越人庄舄在楚国做官,病中仍吟越歌,表达思乡之情。此处借指自己思念故土或初心。
11. 庄舄(xì):春秋时越国大夫,仕于楚,病中犹操越音,喻不忘本。
以上为【次韵定国见寄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还朝时期,抒发了他历经贬谪后重返朝廷的复杂心境。表面上是“还朝”,实则内心充满疏离与疲惫。诗中通过“如梦”“眩金碧”等意象表现对仕途繁华的恍惚与不真实感;“麋鹿迹”暗喻自己本性属山林,难融庙堂。“劳生”“展转”直写身心俱疲,“流水夜自逆”以反常自然现象象征内心的困顿与时光倒流般的错觉。尾联用“越吟”“庄舄”典故,表达思乡与病困中无人理解的孤独。全诗情感沉郁,语言含蓄,体现了苏轼晚年对人生、仕途的深刻反思。
以上为【次韵定国见寄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“还朝”为题,却无喜庆之意,反透出深重的倦怠与迷茫。首联“还朝如梦中,双阙眩金碧”以“梦”字定调,表现出久经贬谪后对权力中心的陌生与疏离。“眩”字尤为精妙,既写视觉上的华丽耀眼,更暗示心理上的不适与晕眩。颔联“复穿鹓鹭行,强寄麋鹿迹”形成强烈对比:外在身份重回朝列,内在精神却仍属山林,一个“强”字道尽无奈。颈联转入内心描写,“劳生”“展转”写尽身心疲惫,“数更鼓”“流水夜自逆”以听觉与幻觉交织,营造出长夜漫漫、时间停滞的压抑氛围。尾联借用“越吟”“庄舄”典故,将个人境遇提升至文化母题层面——身居高位而心怀故土,病困交加而无人理解。全诗结构紧凑,情感层层递进,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,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外平淡而内深沉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次韵定国见寄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语极平澹,而感慨弥深,盖经历患难后,不复以荣进为念矣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‘还朝如梦’四字,写出迁谪久远、世事苍茫之感。‘流水夜自逆’奇语,似不着力而情致自深。”
3. 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:“东坡晚年诗,多寓悲于淡,如此诗‘默坐数更鼓,流水夜自逆’,非实写景,乃心象也。其忧思之深,不可言传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引此诗云:“苏子瞻‘越吟知听否’,与白乐天‘病闻相府事’同一机杼,皆仕宦羁旅中孤怀寂寞之写照。”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曰:“此诗典型地反映了苏轼北归后矛盾的心理状态:政治上虽获重新起用,但身心俱疲,理想早已幻灭。诗中典故运用自然贴切,情感真挚动人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定国见寄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