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彩线缠绕的竹筒中散发着高粱与稻谷的香气,家家户户门上悬挂艾草,人们鬓边插着艾叶,神情张扬而喜悦。
我迅速翻开珍贵的典籍,寻访时节风物的由来,要趁这灵瑞的吉日,与众人一同举行祓除灾邪、祈求吉祥的仪式。
以上为【夫人阁四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夫人阁:宋代宫廷中专为皇后、妃嫔等女性贵族设置的居所或节日庆典场所,此处指代宫廷女性在端午节举行的仪式活动。
2. 五彩萦筒:指用五彩丝线缠绕的竹筒,内装黍米或香料,可能是端午节特制的“筒粽”或辟邪之物。
3. 秫稻香:秫指高粱,亦可泛指黏性谷物;此处指粽子所用的谷物原料散发出的香气。
4. 千门结艾:家家户户在门上悬挂艾草,为端午节驱邪避疫的重要习俗。
5. 鬓髯张:形容人们将艾草插于鬓发或胡须间,神态张扬喜庆。“张”有舒展、张扬之意。
6. 旋开:立即翻开,形容动作迅速。
7. 宝典:珍贵的典籍,可能指《礼记》《荆楚岁时记》等记载节令风俗的古籍。
8. 风物:指地方风俗、节令物品及自然人文景观。
9. 灵辰:吉祥的时辰,特指端午节这一具有神圣意义的日子。
10. 祓禳(fú ráng):古代祭祀仪式,通过洁净身心、献祭等方式祛除灾祸、祈求平安。
以上为【夫人阁四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夫人阁四首》是苏轼在端午节期间所作的一组应制诗,此为其一。诗歌描绘了宋代端午节的民间风俗与宫廷庆典的融合场景,展现了节日的热烈氛围和人们对祛病祈福的美好愿望。全诗语言典雅而不失生动,既具节令特色,又蕴含文化意蕴,体现了苏轼对传统礼俗的尊重与细腻观察。诗中“旋开宝典寻风物”一句,表现了诗人以学识考据节俗的文化自觉,也反映了宋代士人重视礼制与文献的精神风貌。
以上为【夫人阁四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端午节为背景,融汇民间习俗与宫廷礼仪,呈现出一幅生动的节令画卷。首句“五彩萦筒秫稻香”从视觉与嗅觉入手,描绘粽子或节令器物的精美与芬芳,体现节日的物质文化之美。次句“千门结艾鬓髯张”转向人群活动,写百姓挂艾驱邪、插艾于发的热闹场面,“张”字传神地表现出人们欢庆时的精神状态。后两句转入诗人自身行为,“旋开宝典寻风物”展现其作为文人的考据意识与文化责任感,而“要及灵辰共祓禳”则表明他不仅旁观,更主动参与这一神圣仪式,体现出对传统的敬重与融入。全诗结构紧凑,由物及人,由外而内,层次分明,语言凝练而富有节奏感,是宋代节令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夫人阁四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状节物如画,而寓礼意于其间,非徒咏风土者可比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云:“‘旋开宝典’一句,见学人本色,非但工于辞藻而已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称:“写端阳风俗,不落俗套,结以祓禳,庄重得体,宜为宫中应制之作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指出:“苏轼此类应制诗,往往能于程式之中见性情,于此可见一斑。”
以上为【夫人阁四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