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南方气候时序殊异,十月里石榴方才开花。
不知何人最初栽种,石缝间根茎斜抽新芽。
绿荫遮蔽清晨阳光,朱红艳丽胜过晚霞。
初始仅见一两枝头,转瞬已绽千百繁花。
染工无法调出此色,画师难以添彩增华。
洛阳独擅牡丹盛名,久已埋没胡尘黄沙。
蜀州争夸海棠绝艳,遥远阻隔夔门巴峡。
岂知竹篱墙壁之间,亦有如此超凡物华。
竟使农家庭院陋室,化作豪富金张之家。
诗人总爱模拟古调,咏唱寒蕊枯枝槎桠。
此篇若被前人得见,恐要讥我奢夸过差。
以上为【池上榴花一本盛开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炎州:泛指岭南炎热之地,《楚辞·远游》“嘉南州之炎德兮,丽桂树之冬荣”
2. 石罅:岩石缝隙,柳宗元《永州八记》“其石之突怒偃蹇,负土而出,争为奇状者,殆不可数”
3. 染人:古代染匠,《周礼·天官·染人》“染人掌染丝帛”
4. 金张家:西汉金日磾、张安世并称,代指权贵,《汉书·张汤传》“功臣之世,唯有金氏、张氏亲近贵宠”
5. 冻蕊寒槎:指诗人常咏的梅竹等传统意象,苏轼《定惠院海棠》“嫣然一笑竹篱间,桃李漫山总粗俗”
6. 夔巴:夔州与巴州,泛指蜀地,《华阳国志》“巴子时虽都江州,或治垫江,或治平都,后治阆中”
以上为【池上榴花一本盛开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“炎州气序”的时空特异性破题,通过“石罅抽根”的生存困境与“朱艳夺霞”的生命绽放形成强烈反差。刘克庄巧妙运用“染人不能就,画史无以加”的否定式赞语,在韩愈“芭蕉叶大栀子肥”的直白外别创审美维度。后段以牡丹埋沙、海棠隔巴的沧桑巨变,反衬篱壁榴花的永恒价值,体现南宋诗人对边缘美学的自觉开拓。
以上为【池上榴花一本盛开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当作于刘克庄任职广东期间,是其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中地域诗的代表。开篇“十月榴花”的特殊物候,既承嵇含《南方草木状》“榴花特赤,不常开”的南方书写,又以“是谁初植”的叩问暗含文化传播史观。中段“绿阴蔽朝曦”六句,通过“朝曦-暮霞”的时间流转与“一二枝-千百葩”的空间扩张,构建出生命能量的爆发现场,较之韩愈“五月榴花照眼明”的静态描写更富动感。后八句以牡丹、海棠两大名花的命运跌宕,与篱壁榴花的意外绚烂形成历史对话:洛阳牡丹“埋胡沙”暗指靖康之变后的文化劫难,蜀州海棠“隔夔巴”则喻指南宋偏安后的地理阻隔,这种将花卉史嵌入国族记忆的笔法,实为杜牧“霓裳一曲千峰上”咏史传统的变异。结末“讥吾奢”的自嘲,表面担心诗风奢靡,实则是对传统咏物诗范式的突破宣言,此种将俗物提升为“尤物”的审美革命,正是宋诗“以俗为雅”理念的极致发挥。
以上为【池上榴花一本盛开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:“后村此诗,善用反衬法。以牡丹海棠之沦落,显榴花之遭时,其意盖有所寓。‘坐令农圃室,化为金张家’一联,尤见炼句之工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刊误》:“后村诗多粗豪,此篇独细腻。‘始犹一二枝,俄已千百葩’十字,写花之由疏而密,如在目前。”
3. 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刘潜夫岭南诸诗,每以异地风物寄兴。‘洛阳擅牡丹’四句,不独咏花,兼有《黍离》之悲。”
4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后村‘染人不能就,画史无以加’二语,与白乐天‘画工欲画无穷意’各臻其妙。宋人咏物好说理,此则兼具形色之美与理趣之深。”
以上为【池上榴花一本盛开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