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春天的嫩芽与秋天的荚果,都只是短暂的存在,世间真的有能延年益寿的神药吗?若没有鼻子,又怎能识别薝卜花的香气;如今菖蒲竟开出九朵花,我才真正相信它不凡。花心尚未开尽,已有两只蝴蝶流连其上;寒意渐起,不知已有几只蟪蛄在鸣叫。请记住明年十二节气之时,孩子们不要再拔取那经霜的菖蒲须了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子由:指苏轼与其弟苏辙唱和之作。“子由”为苏辙字。
2. 盆中石菖蒲:菖蒲常生于水石之间,古人认为其有延年益智之效,多植于盆中供养。
3. 春荑秋荚两须臾:春日嫩芽与秋日荚果皆生命短暂,比喻人生或事物的无常。
4. 神药人间果有无:传说菖蒲为“仙草”,服之可长生,此处质疑其真实性。
5. 无鼻何由识薝卜:薝卜(音zhān bǔ),即郁金香或栀子花,佛经中常提及,以香气著称。此句化用佛典,谓若无感官如何感知美好,喻认知需依托经验。
6. 有花今始信菖蒲:石菖蒲极少开花,今见其开花九朵,故云“始信”其非凡。
7. 芳心未饱两蛱蝶:花心未完全开放,已有蝴蝶前来采蜜,写生机盎然之景。
8. 寒意知鸣几蟪蛄:蟪蛄,夏秋间短命之蝉,鸣声凄清,象征时光流逝与生命短暂。
9. 记取明年十二节:提醒记住来年的十二节气,暗含珍惜时节之意。
10. 小儿休更籋霜须:籋(niè),拔取;霜须,指经霜的菖蒲根须,形似白须。劝孩童勿再采摘,含爱惜生命、尊重自然之意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与其弟苏辙(字子由)共赏盆中石菖蒲开花时所作,借物抒怀,寓理于景。全诗由菖蒲忽生九花这一罕见现象引发哲思,既表达对自然奇迹的惊叹,也寄寓人生短暂、修道难成的感慨。诗中融合佛典意象(如“薝卜”)与道家养生之思(菖蒲被视为仙草),体现苏轼融通儒释道的思想特质。语言含蓄隽永,意境清幽,情感真挚,在平淡中见深意,是其晚年诗风趋于圆融的代表作之一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忽生九花”为切入点,从惊讶到感悟,层层递进。首联以“春荑秋荚”的短暂对比“神药”的永恒追求,提出对长生之术的怀疑,奠定全诗哲理性基调。颔联巧用佛典“薝卜”与眼前“菖蒲”对照,前者需嗅觉感知,后者以实证打动人,强调眼见为实的认知过程。颈联转入细腻描写,蛱蝶恋花显生机,蟪蛄鸣寒示衰飒,一暖一冷,映照人生盛衰。尾联由物及人,叮嘱后人珍惜时节、爱护灵草,语浅情深。全诗结构严谨,意象丰富,融哲理、情感与生活气息于一体,体现了苏轼“平淡中见奇崛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此诗因物起兴,语涉仙佛而不虚浮,实中有悟,乃东坡晚岁澄明之笔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一引冯舒语:“‘无鼻’一联,妙在设问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菖蒲开花本异事,公遂引出许多道理,真是触处成文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此等诗看似寻常,实则寓意深远,非阅历深者不能作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第四则:“东坡好以禅喻诗,此篇‘无鼻识薝卜’,正是色空观念之流露,而归结于护生戒伤,尤见仁心。”
以上为【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