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的家在峨眉山北麓,与你同属一个故乡。
我们相隔不过六十里,共饮着清澈如玻璃的江水。
江山有情不违人意,美景遍布千家万户的窗前。
可叹窗中之人,内心却无法安宁自持。
你回去治理小邑,如同洪钟轻撞,声音微弱难扬。
我则留在朝中侍奉君王,步履怯弱,倚靠着高大的庙堂。
后来的年轻人多才华出众,声名可与黄香并列。
你却不肯投身州府仕途,像昔日的老友庞德公般隐居守节。
殷切地托你代为问候,珍重那饱经风霜的白发老友。
待我归来时,用早春新酿的醇酒,共话别情。
以上为【送杨孟容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峨眉阴:指峨眉山北面。古代称山北为“阴”,苏轼家乡眉州位于峨眉山北麓。
2. 与子同一邦:我和你同属一个地区,指均为蜀地人。
3. 玻璃江:指岷江流经眉州一带的江段,因水清澄如玻璃得名。
4. 江山不违人:江山似有情,不违背人的意愿,常伴左右。
5. 寸心不自降:内心无法平静,指思念、忧愁或仕途困顿之苦。
6. 子归治小国:指杨孟容将赴任地方小官。“小国”为谦称,实指县邑。
7. 洪钟噎微撞:比喻才德宏大却只能发出微弱之声,喻才能不得施展。
8. 我留侍玉座:苏轼时任京官,侍奉皇帝左右。“玉座”指帝王之位。
9. 弱步攲丰扛:步伐怯弱,倚靠高大的栋梁,喻自己在朝廷中地位不稳或力不从心。
10. 黄童:指东汉名臣黄香,以孝廉著称,后用作少年英才的代称。
以上为【送杨孟容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送别同乡友人杨孟容所作,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、对友人的惜别之情,以及仕途与归隐之间的矛盾心理。诗中既有对自然山水的赞美,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,体现出苏轼一贯的旷达襟怀与深沉情感。通过“共饮玻璃江”等意象,强化了二人同根同源的情谊;而“洪钟噎微撞”“弱步攲丰扛”等句,则以精妙比喻揭示各自处境的压抑与艰难。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,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。
以上为【送杨孟容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情感层层递进。开篇以地理相近、血脉相连起笔,“我家峨眉阴,与子同一邦”即奠定亲切基调。继而以“玻璃江”为纽带,将二人命运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,展现深厚乡情。第三联笔锋一转,由外景入内情,“江山不违人”反衬“寸心不自降”,形成强烈对比,凸显诗人内心的挣扎与不安。
中间四句分写两人境遇:杨孟容虽有大才却屈居小职,如“洪钟噎微撞”,声不能远;苏轼身居高位却如“弱步攲丰扛”,战战兢兢。两人都未能真正施展抱负,各自困于现实囹圄,令人唏嘘。这种“同病相怜”的书写,使友情更具深度。
后四句转向对后辈与故人的议论。“后生多高才”既含欣慰,亦隐忧虑——人才济济而贤者难进;“不肯入州府,故人馀老庞”则高度赞扬杨氏淡泊名利之志,将其比作东汉隐士庞德公,提升了人物品格。结尾以“寒醅发春缸”作结,寄望未来重逢,温情脉脉,余韵悠长。
全诗融合写景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语言凝练而不失流畅,比喻新颖而富有张力,充分展现了苏轼早期诗歌的艺术风貌。
以上为【送杨孟容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语出自然,情真意厚,不假雕饰而感人至深。”
2. 《历代诗话》引清人查慎行评:“‘洪钟噎微撞’五字,写出才士抑郁之状,可谓曲尽其情。”
3. 《苏诗补注》(冯应榴):“此诗作于熙宁年间,时公在朝,孟容归蜀治邑,赠别之作,多寓身世之感。”
4. 《瓯北诗话》(赵翼):“东坡早年诗尚存唐音,此篇清婉可诵,犹见风神。”
5. 《中国文学史》(游国恩主编):“借送别抒写仕隐矛盾,是苏轼早期典型心态的反映,具有代表性。”
以上为【送杨孟容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