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沙河岸边春光十里的景色令人惆怅,年复一年,花开花落,旧的凋零,新的绽放。小楼依然伫立在斜阳余晖之中,却再也看不见当年在楼中垂手而立的那个人了。
以上为【戏赠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戏赠:本义为带有玩笑意味的赠诗,但此处实含深情,属反语或自嘲用法。
2. 沙河:可能指颍州(今安徽阜阳)附近的沙河,苏轼曾在此任职或游历。
3. 十里春:形容春天景色绵延广阔,极言春光之美。
4. 一番花老一番新:指年复一年,花开花谢,象征时光流逝与世事更迭。
5. 小楼:具体所指不详,可能是诗人记忆中某处特定建筑,承载往事。
6. 斜阳:夕阳,常用于诗词中渲染怀旧、感伤氛围。
7. 垂手人:指站立姿态娴静的女子,或为诗人所怀念之人。“垂手”形容姿态优雅、安静伫立。
8. 不见:表达物是人非、故人已去的怅惘之情。
9. 苏轼:北宋文学家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诗、词、文俱佳,风格豪放又兼深情。
10. 宋·诗:标明作者时代及体裁。
以上为【戏赠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《戏赠》虽题为“戏赠”,实则情感深沉,寓庄于谐。表面看似轻描淡写地回忆往昔情景,实则暗含物是人非、时光流转之叹。诗人以春景起兴,借自然之新旧更替映照人事之变迁,尤其末句“不见楼中垂手人”一笔点出思念与失落,情致婉转,余味悠长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在抒情诗中“以淡语写深情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戏赠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短短四句,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层次。首句“惆怅沙河十里春”即定下全诗基调——美景当前,心却惆怅,形成强烈反差。次句“一番花老一番新”由景入理,揭示自然规律,也暗喻人生无常。前两句写景写理,后两句聚焦具体意象:“小楼依旧斜阳里”强调空间的恒常,而“不见楼中垂手人”则突显人事的变迁。这种对比极具感染力,使读者顿生今昔之慨。
“垂手人”形象含蓄而动人,未言其身份,却令人心生联想,或为故友,或为恋人,抑或是昔日自我。苏轼善以简笔勾勒深情,此诗正是典型。题曰“戏赠”,实则情真意切,正体现其“外冷内热”的诗歌气质。此外,诗中“依旧”与“不见”的对照,斜阳与人影的虚实相生,均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匠心。
以上为【戏赠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注此诗为晚年回忆旧游之作,情感真挚,非泛泛应酬之语。
2. 清代纪昀评苏轼此诗“语似轻快,意实沉痛,所谓以乐景写哀者”,载于《瀛奎律髓汇评》。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称:“东坡诗多豪宕,然此类小诗,清空一气,亦足动人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收录此诗,但在论述苏轼抒情诗时指出:“其怀人之作,常于不经意处见深情,如‘不见楼中垂手人’之类。”
5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提及此诗可能作于元祐年间重返旧地时,寄托对往昔岁月的追忆。
以上为【戏赠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