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羞云收敛,天色暗淡,令人感伤春日将尽;细细的丝线织成诗句,编织出深深的思绪。
头边枕着屏风掩映的山形图案,隐含着愁恨;夕阳昏黄,尘埃弥漫,玉饰的窗前琴具也黯然无光。
以上为【次韵迴文三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唱和作诗,是宋代文人酬唱常见形式。
2. 迴文:又称回文诗,指诗句可顺读亦可倒读而语义通顺的特殊诗体,起于晋代,盛行于宋。
3. 羞云:拟人化写法,形容云彩仿佛因羞怯或哀愁而收敛、黯淡。
4. 敛惨:收敛而显得凄惨,指天色阴沉,气氛悲凉。
5. 伤春暮:为春天即将结束而感伤,传统诗词常见主题。
6. 细缕诗成:比喻将细微的情感如丝线般编织成诗,突出诗思之缜密深情。
7. 头畔:头边,指卧榻之侧。
8. 枕屏山:枕边的屏风绘有山形图案,古代床榻常设小型屏风,兼具装饰与挡风功能。
9. 日昏尘暗:夕阳西下,光线昏暗,尘土飞扬,营造萧瑟氛围。
10. 玉窗琴:装饰华美的窗前琴具,玉窗指雕饰精美的窗户,琴为古代文人寄托情怀之器。
以上为【次韵迴文三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《次韵回文三首》之一,属回文体诗歌,即正读倒读皆成章句,体现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与艺术匠心。本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渲染,抒发了春暮时节的感伤情绪。诗中“羞云”“细缕诗成”等意象巧妙融合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,以“玉窗琴”之静寂反衬内心孤寂,呈现出婉约深沉的审美风格。虽为次韵之作,却毫无拘束之感,反见情思绵密、意境悠长,展现了苏轼在传统题材中别出心裁的艺术创造力。
以上为【次韵迴文三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典型的回文诗,语言精巧,结构严谨。首句“羞云敛惨伤春暮”以拟人手法写天空云彩仿佛含羞带愁,烘托出春尽时分的哀婉氛围。“细缕诗成织意深”转而写人,将作诗比作织锦,情感如丝线般细密交织,既点明创作行为,又暗示情思之深重。后两句转入室内场景,“头畔枕屏山掩恨”借屏风上的山影隐喻愁绪重重,视觉与心理交融;“日昏尘暗玉窗琴”则以环境之昏暗冷清,衬托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无奈。全诗画面感极强,由外景入内室,由自然至人事,层层递进,情随景生。作为回文诗,其文字安排极具匠心,倒读亦能成章(倒读为:“琴窗玉暗尘昏日,恨掩山屏枕畔头。深意织成诗缕细,暮春伤惨敛云羞。”),音韵和谐,意境不损,足见苏轼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。此诗虽短,却融情于景,含蓄隽永,体现了宋诗重理趣亦不失深情的艺术特质。
以上为【次韵迴文三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纪事》卷二十引《东坡外集》载此诗,称“回文诗最难工,而东坡三首皆自然流转,无斧凿痕”。
2. 清·纪昀评苏轼回文诗:“体本游戏,然坡公才大,驱遣文字如运掌纹,故虽戏体亦成文章。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·集部·别集类》)
3. 近人陈寅恪言:“回文诗自苏蕙《璇玑图》后,鲜有佳构。宋人偶为之,惟东坡数首差可诵。”(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)
4. 《历代诗话》引《苕溪渔隐丛话》云:“东坡《回文三首》,辞情俱到,虽绮靡之作,而不失风雅遗意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迴文三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