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想要成为真正的男子汉,
必须了却四种世俗事。
钱财能使人贪婪,
美色能使人沉迷。
功名能使人骄矜,
权势能使人倚仗。
这四种祸患全都去除,
岂会再陷尘埃俗世里。
以上为【男子吟】的翻译。
注释
四般事:化用《孟子·尽心下》“诸侯之宝三:土地、人民、政事”的枚举法。
财色名势:融合佛家“财色名食睡”五盖与道家“名势双忘”思想。
尘埃:《金刚经》“六尘”概念(色声香味触法),代指红尘俗世。
男子:特指《易经》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道德人格。
以上为【男子吟】的注释。
评析
结构设计:采用“总-分-总”结构,首联提出纲领,中二联分述四患,尾联升华境界。
排比力量:连续四个“能使人”句式形成道德警示的强烈节奏,凸显诱惑的腐蚀性。
修辞对照:“贪-嗜-矜-倚”四个动词精准区分不同欲望的特质,展现语言锤炼功夫。
哲学提升:从具体戒律(去四患)到精神超越(出尘埃),完成修身次第的建构。
以上为【男子吟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在四十字间构建出完整的理学修身体系。首联以“欲作-须了”的条件句式,将“男子”定义从生物学层面提升至伦理学高度。中二联犹如四面道德明镜:财之贪对应《大学》“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”;色之嗜暗合《孟子》“养心莫善于寡欲”;名之矜呼应《论语》“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”的反思;势之倚批判《庄子》“权势不尤则夸者悲”。尾联“四患既都去”的“都”字体现彻底性,与“岂在尘埃里”的反诘形成超越性飞跃,最终抵达周敦颐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精神境界。全诗将儒家克己、道家无欲、佛家破执熔铸一炉,堪称北宋三教合一思潮的微缩标本。
以上为【男子吟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代吕坤《呻吟语》:“康节《男子吟》四语,胜读一部《太上感应篇》。‘势能使人倚’尤中今世士大夫病根。”
清代颜元《存学编》:“此诗可见宋儒真精神,非后世空谈性命者可比。‘须了四般事’正是习斋主张的实学功夫。”
近代马一浮《濠上杂著》:“邵子诗看似浅直实含至理,‘岂在尘埃里’即《华严经》‘不离世间觉’的儒家表述。”
学者余英时《朱熹的历史世界》:“这首诗呈现北宋理学家的‘内圣’追求,与范仲淹‘先忧后乐’共同构成士大夫精神谱系。”
日本学者三浦国雄《邵雍研究》:“四患说对应《周易》‘吉凶悔吝’的人生困境,其解脱之道体现邵雍‘以物观物’的哲学方法。”
这首五言律诗以简驭繁,在理学诗派中具有开创意义:它将抽象的心性修养转化为具体的禁戒清单,为后世《朱子家训》等道德启蒙文献提供范本。其价值不仅在于精辟的人生箴言,更在于展现邵雍将象数易学转化为日常伦理的独特能力,在宋明理学普及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。诗中彰显的理性节制精神,对当代社会仍具警示作用。
以上为【男子吟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