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孤山寺下湖水漫至门前,每次到来总是先去看那醉中题写的墨迹。
楚相虽未去世,但谈笑风生的情景已如过往;中郎已然不在,仅存的风范犹在眼前。
你已先行踏上尘世的陌路,我也来寻访这桑枣掩映的旧村。
回望西湖往事,真如一场幻梦;如今心灰意冷,两鬓如霜,更不必再提当年。
以上为【寄吕穆仲寺丞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寄吕穆仲寺丞:吕穆仲,即吕仲甫,字穆仲,北宋官员,苏轼友人。寺丞,官名,此处指其曾任大理寺丞。
2. 孤山寺:位于杭州西湖孤山,唐代所建,宋代为文人雅集之地,苏轼曾多次游历。
3. 醉墨痕:指苏轼与友人饮酒后题写的诗文墨迹,常带豪放不羁之气。
4. 楚相未亡:典出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子囊故事,或借指楚国令尹子文,此处喻指虽人尚在而情已非,精神已逝。亦有学者认为暗指吕穆仲虽在世而音信渺茫,形同永诀。
5. 谈笑是:言昔日谈笑风生的情景已成过去。
6. 中郎不见:中郎,指东汉蔡邕,曾任中郎将,此处借指已故或远离的贤士,或具体指另一位故友。
7. 典刑存:典刑,指风范、典型;存,尚存。谓虽人不在,风范犹存。
8. 尘埃陌:尘世之路,比喻仕途奔波。
9. 桑枣村:种有桑树和枣树的村落,象征隐逸乡野生活,或指故地重游之所。
10. 灰心霜鬓:形容心境颓丧,年华老去。灰心,佛教语,谓断绝世俗之念;霜鬓,白发。
以上为【寄吕穆仲寺丞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怀念友人吕穆仲(吕仲甫)所作,写于其被贬期间,情感深沉,充满人生沧桑之感。全诗以孤山寺为背景,借醉墨、故人、旧迹等意象,抒发了对往昔交游的追忆和对仕途浮沉的无奈。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友情交织,在“真一梦”“更休论”的慨叹中,流露出浓重的幻灭感与超脱之意。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、内省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寄吕穆仲寺丞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以“孤山寺下水侵门”起兴,描绘静谧而略带荒凉的景致,暗示时光流逝、物是人非。“每到先看醉墨痕”一句,饱含深情,醉墨不仅是文字遗迹,更是昔日豪情与友情的见证。颔联用典精切,“楚相未亡”与“中郎不见”形成对照,既表达对友人现状的关切,又抒发对故人风范的追思。颈联转写现实:“君先去踏尘埃陌,我亦来寻桑枣村”,一“踏”一“寻”,动作中见人生轨迹之分殊——一人仍在宦海奔走,一人则归向田园。尾联“回首西湖真一梦”将全诗推向高潮,以“梦”字收束前尘往事,极具哲思意味;“灰心霜鬓更休论”则是直抒胸臆,道尽贬谪生涯中的疲惫与苍凉。整首诗融写景、叙事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语言简淡而意蕴深厚,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境界。
以上为【寄吕穆仲寺丞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感慨身世,寄意遥深,‘真一梦’三字,道尽半生浮沉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语极平淡,而伤心之极。‘灰心霜鬓’四字,非历经患难者不能道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东坡晚年诗多此类,不事雕琢而情味自厚。‘醉墨痕’‘桑枣村’皆寻常语,却耐人寻味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此诗写友情与身世之感交融无间,‘楚相’‘中郎’二句用典不着痕迹,而意在言外。”
以上为【寄吕穆仲寺丞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