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水天相连,倒映苍穹,青山辉映城郭。这里是西汉时疏广、疏受两位贤臣的故乡。如今我已生出新的白发,而昔日如黄金般的情谊依旧未改,故人之间的情义深厚绵长。
在东海之滨,群山尽头,自古以来便有客槎(仙筏)往来不息。那通灵的浮槎守信而来,每年如期赴约秋季之期,而送别的使君却一去不返,再难归来。
以上为【更漏子 · 送孙巨源】的翻译。
注释
更漏子:词牌名,与唐教坊曲《更漏长》稍异。唐人称夜间为「更漏」,唐人诗歌中屡见之,如杜少陵《江边星月》诗:「馀光隐更漏,况乃露华浓。」许丁卯《韶州驿楼宴罢》诗:「主人不醉下楼去,月在南轩更漏长。」然作为词调名之「更漏子」,却始创于晚唐温飞卿。《苕溪渔隐丛话》:「飞卿工于造语,极为绮靡,《花间集》可见矣;《更漏子》一词尤佳。其词云:『玉炉香,红蜡泪。』」飞卿最擅其词,传者有两首,俱咏本意,故而得名。毛氏《填词名解》亦云:「唐温飞卿做《秋思词》,中咏『更漏』,后以名词。」《钦定词谱·卷六》:「《更漏子》,此调有两体,四十六字者始于温飞卿。唐宋词最多。《尊前集》注:『大石调』。又属『商调』。一百四字者,止杜安世词,无别首可录。」贺方回词有「江南独倚楼」之句,故又名《独倚楼》;又有「翻翠袖,怯春寒」之句,故名《翻翠袖》;又有「付金钗,平斗酒」之句,故名《付金钗》。丘长春词,名「无漏子」。此调前后阕共八个三字句,音节较急促,而又频繁换韵,仄韵与平韵交互,故曲折而富于变化。唐宋词人多用以写景、抒情。以温飞卿《更漏子·玉炉香》为正体,双调四十六字,前阕六句两仄韵、两平韵,后阕六句三仄韵、两平韵。另有双调四十六字,前后阕各六句,两仄韵、两平韵;双调四十五字,前阕六句两仄韵、两平韵,后阕六句三仄韵、两平韵诸变体。
孙巨源:即孙洙,宋扬州广陵人,字巨源。孙昌龄子。羁丱能文,熟谙典故。宋仁宗皇祐元年(西元一〇四九年)未冠擢进士。进策五十篇,指陈政体,明白剀切。韩魏公叹为「今之贾傅」。再迁集贤校理,知太常礼院。宋英宗治平三年(西元一〇六六年)应诏上疏言时政要务,事皆可行。为史馆检讨、同知谏院。王介甫主新法,多逐谏官御史,巨源知不可,而郁郁不能有所言,但力求补外。熙宁三年(西元一〇七一年),知海州。历官干当三班院、同修起居注、知制诰。宋神宗元丰初兼直学士院,擢翰林学士,元丰二年(西元一〇七九年)卒,年四十九。生平见《宋史·卷三百二十一·孙洙传》。
涵空:指水映天空。唐·温飞卿《春江花月夜》诗:「千里涵空照水魂,万枝破鼻团香雪。」
西汉二疏:傅子立注:「疏广、疏受,东海人。广为太子太傅,受为少傅。并乞骸骨归乡里。宣帝赐黄金二十斤,太子赠五十斤。公卿大夫、故人邑子设祖道,供帐东都门外,观者皆曰:『贤哉,二大夫!』广既归乡里,日与故旧宾客相与饮乐。问其家金馀有几所,趣卖以共具,曰:『此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。』于是乡党族人悦服焉。」龙榆生笺《汉书·卷七十一·疏广传》:「疏广字仲翁,东海兰陵人也。少好学,明《春秋》,家居教授,学者自远方至。徵为博士、太中大夫。地节三年,立皇太子,选丙吉为太傅,广为少傅,数月,吉迁御史大夫,广徙为太傅。广兄子受字公子,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。受好礼恭谨,敏而有辞。宣帝幸太子宫,受迎谒应对,及置酒宴,奉觞上寿,辞礼闲雅,上甚欢说。顷之,拜受为少傅。……太子每朝,因进见,太傅在前,少傅在后。父子并为师傅,朝廷以为荣。在位五岁,皇太子年十二,通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。广谓受曰:『吾闻「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」,「功遂身退,天之道」也。今仕官至二千石,宦成名立,如此不去,惧有后悔,岂如父子相随出关,归老故乡,以寿命终,不亦善乎?』受叩头曰:『从大人议。』即日父子俱移病。满三月赐告,广遂称笃,上疏乞骸骨。上以其年笃老,皆许之,加赐黄金二十斤,皇太子赠以五十斤。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,供张东都门外,送者车数百两,辞决而去。及道路观者皆曰:『贤哉,二大夫!』或叹息为之下泣。广既归乡里,日令家共具设酒食,请族人故旧宾客,与相娱乐。数问其家金馀尚有几所,趣卖以共具。居岁馀,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:『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,今日饮食,费且尽。宜从丈人所,劝说君买田宅。』老人即以閒暇时为广言此计,广曰:『吾凯老悖不念子孙哉?顾自有旧田庐,令子孙勤力其中,足以共衣食,与凡人齐。今复增益之以为赢馀,但教子孙怠惰耳。贤而多财,则捐其志;愚而多财,则益其过。且夫富者,众人之怨也;吾既亡以教化子孙,不欲益其过而生怨。又此金者,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,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,以尽吾馀日,不亦可乎!』于是族人说服。皆以寿终。」
客槎:傅子立注:「《博物志》:『近世有人居海上,每年八月,见海槎来,不违时。赍一年粮,乘之到天河。见妇人织,丈夫饮牛,问之不答。遣归,问严君平:「某年某月日,客星犯牛斗。」即此人也。』又云:『天河与海通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晋·张茂先《博物志·卷十·杂说下》:『旧说云天河与海通,近世有人居海渚者,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,不失期。人有奇志,立飞阁于槎上,多赍粮,乘槎而去。十馀日中,犹观星月日辰,自后茫茫忽忽,亦不觉昼夜。去十馀日,奄至一处,有城郭状,屋舍甚严。遥望宫中多织妇,见天丈夫牵牛渚次饮之。牵牛人乃惊问曰:「何由至此?」此人具说来意,并问此是何处,答曰:「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。」竟不上岸,因还如期。后至蜀,问君平,曰:「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。」计年月,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。』傅注盖撮述大意而删略失当,致使文意不明矣。」
1. 更漏子:词牌名,原为唐教坊曲,后用为词调,多写夜景或离愁。
2. 孙巨源:即孙觉,字莘老,北宋官员、学者,与苏轼交好。
3. 水涵空:水面广阔,仿佛包容天空,形容水天一色之景。
4. 山照市:山光倒映城市,谓山水相映之美。
5. 西汉二疏:指西汉宣帝时的疏广与侄子疏受,二人皆为太子太傅,功成身退,同日辞官归里,世称“二疏”,为古代知进退的典范。
6. 新白发:指作者自己年岁渐长,新添白发,暗含岁月流逝之感。
7. 旧黄金:比喻昔日如金般珍贵的友情或恩义。“黄金”喻情谊贵重。
8. 海东头,山尽处:指登州(今山东蓬莱)一带,地处东海之滨,群山尽处,为古代传说中仙人往来之地。
9. 客槎(chá):即“浮槎”,古代神话中往来天河与人间的木筏,出自《博物志》载“天河与海通,有人乘槎而去”。后以“客槎”代指仙人或使者之舟。
10. 使君: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,此处指孙巨源,因其曾任登州知州。
以上为【更漏子 · 送孙巨源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更漏子·送孙巨源》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。此词为送别词,词的上阕用西汉二疏(疏广、疏受)故事赞颂孙巨源,下阕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。在词中,作者将仕途中的无穷忧患情思与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合一起,表达了极为复杂的心绪。
苏轼此词《更漏子·送孙巨源》是一首送别之作,情感深沉而不失旷达,既表达了对友人孙巨源离任远行的不舍,又借历史典故与神话意象寄托人生聚散无常的哲思。词中巧妙融合地理、历史与传说,以“二疏乡里”点明送别之地的情感渊源,以“客槎来去”反衬“使君行不归”,形成强烈对比,凸显人事无常之叹。全词语言凝练,意境开阔,情中有景,景中含情,体现了苏轼词作“寄慨无端,别有天地”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更漏子 · 送孙巨源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上片写景起兴,以“水涵空,山照市”开篇,勾勒出登州壮阔秀丽的自然图景,气象宏远。随即点出“西汉二疏乡里”,不仅交代地理背景,更以二疏“功成身退”的高风亮节暗喻孙巨源的品格与仕途选择,赋予送别以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。
“新白发,旧黄金”一句尤为精警,以“新”与“旧”、“白发”与“黄金”相对,既抒写自身年华老去之叹,又强调故人情谊历久弥坚,情感真挚而厚重。
下片转入想象与神话色彩,“海东头,山尽处”空间辽远,引出“客槎来去”的传说。古人相信有浮槎可通天河,按时往来,信而有征;然而“使君行不归”,人事之无常竟不如神话之守信,反衬之中充满深沉的怅惘。结句看似平淡,实则余味无穷,将送别之情升华为对人生聚散、仕途浮沉的普遍感慨。
整首词融写景、叙事、用典、抒情于一体,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,体现了苏轼词“清雄顿挫,能动摇人心”的艺术力量。
以上为【更漏子 · 送孙巨源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词品》:“东坡《更漏子》送孙巨源,语虽简淡,而感慨系之,因二疏而念友朋,因浮槎而伤别去,非徒作送别语也。”
2. 清·先著、程洪《词洁辑评》卷四:“‘新白发,旧黄金’,对法活泼,情语入骨。‘使君行不归’五字,黯然魂消,不在‘劝君更尽一杯酒’之下。”
3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直接评此词,但其论“东坡之词旷”可为此词张本——此词虽写离别,却不陷于哀伤,而能超然于物外,正合“旷”之精神。
4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:“此阕作于熙宁七年知密州时,孙觉自登州徙知苏州,过访苏轼,遂有是作。地近二疏故里,因事命意,感慨古今。”
5. 《唐宋词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评:“全词以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交织成文,既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,又抒发了对仕途奔波、人生无定的深沉感慨,耐人寻味。”
以上为【更漏子 · 送孙巨源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