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在彭城的日子里,我曾与定国在黄楼举行重阳节的聚会。如今又逢此日,我们再次于宋地相会。一别十五年,其间忧愁与欢乐、出仕与退隐的经历,有太多难以尽述的感慨。而定国潜心学道,已有超然之志。
菊花酒杯与茱萸香囊自古相传,但当年能缩地成寸的仙人费长房,难道真的还是那瘦弱的仙人吗?我们应从汉武帝在汾水泛舟的秋日算起,数到刘裕当年在戏马台欢宴的年岁。
面对这玉山般的友人,如今已见他年华老去;然而观察其本性如恒河沙数般永恒不变。王郎你在重阳节作诗千首,今日我也写下《黄楼》诗的第二篇。
以上为【在彭城日,与定国为九日黄楼之会。今復以是日,相遇于宋。凡十五年,忧乐出处,有不可胜言者。而定国学道有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彭城日:指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(1077—1079),曾在彭城(今江苏徐州)与王定国等人登黄楼赋诗。
2. 定国:王巩,字定国,北宋诗人,苏轼好友,因“乌台诗案”受牵连被贬。
3. 九日: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,古人有登高、饮菊花酒、佩茱萸等习俗。
4. 黄楼:苏轼在徐州所建,用于镇水患,亦为文人雅集之所。
5. 菊盏萸囊:指重阳节饮菊花酒、佩茱萸囊的风俗。
6. 长房:指费长房,东汉方士,传说能缩地千里,后被视为神仙。
7. 臞仙:清瘦的仙人,形容修道者形貌清癯而精神超逸。
8. 汉武横汾:指汉武帝刘彻《秋风辞》:“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”事在秋日,与重阳时节相应。
9. 刘公戏马:指南朝宋武帝刘裕,未称帝时常于彭城戏马台宴集宾客,后成为重阳登高典故。
10. 王郎:指王定国,苏轼称其为“王郎”,语含亲切。九日诗千首:极言其重阳诗作之多,赞其才情。
以上为【在彭城日,与定国为九日黄楼之会。今復以是日,相遇于宋。凡十五年,忧乐出处,有不可胜言者。而定国学道有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重遇旧友王定国(王巩)时所作,抒发了久别重逢的感慨,融合历史典故、人生变迁与佛道哲思,展现了苏轼深沉的人生体验和豁达超脱的精神境界。诗中既有对往昔友情的追忆,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感喟,更透露出对友人坚守道心的敬佩。全诗结构严谨,用典精切,情感真挚而不失旷达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在彭城日,与定国为九日黄楼之会。今復以是日,相遇于宋。凡十五年,忧乐出处,有不可胜言者。而定国学道有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重阳节为背景,通过今昔对照展开情感脉络。首联点明重逢之喜与岁月之叹,“凡十五年”一句,包蕴了政治风波、贬谪流离、生死考验等无数沧桑。颔联连用两个历史典故——“汉武横汾”与“刘公戏马”,既呼应彭城地理与重阳节令,又将个人际遇置于宏大历史时空之中,赋予诗境以厚重感。颈联转写人事变迁与精神恒常:“对玉山人今老矣”写容颜之衰,“见恒河性故依然”则赞其道心不改,一衰一恒,对比强烈,凸显出精神超越肉体的主题。尾联以“王郎九日诗千首”称美友人才情,自谦“今赋黄楼第二篇”,既呼应昔日黄楼之会,又暗含继往开来之意。全诗融叙事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语言典雅而不晦涩,情感深沉而不过伤,堪称苏轼晚年酬赠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在彭城日,与定国为九日黄楼之会。今復以是日,相遇于宋。凡十五年,忧乐出处,有不可胜言者。而定国学道有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三十八:“此诗典重渊雅,意味深长。‘对玉山人’二句,写出交情之久、道谊之坚,非浅薄者所能道。”
2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引查慎行评:“前四句用典如数家珍,而皆归重于时序之感。‘恒河性’三字,见定国学道有得,非徒作颂语也。”
3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三十:“‘今赋黄楼第二篇’,遥应元丰间黄楼初会,前后映带,结构井然。盖十五年间,两人出处不同,而志节相契如故,故能出语沉着而意态从容。”
以上为【在彭城日,与定国为九日黄楼之会。今復以是日,相遇于宋。凡十五年,忧乐出处,有不可胜言者。而定国学道有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