惟永元元年秋七月,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,寅亮圣皇,登翼王室,纳于大麓,惟清缉熙。乃与执金吾耿秉,述职巡御,治兵于朔方。鹰扬之校,螭虎之士,爰该六师,暨南单于,东胡乌桓,西戎氐羌,侯王君长之群,骁骑十万。元戎轻武,长毂四分,雷辎蔽路,万有三千馀乘。勒以八阵,莅以威神,玄甲耀日,朱旗绛天。遂凌高阙,下鸡鹿,经碛卤,绝大漠,斩温禺以衅鼓,血尸逐以染锷。然后四校横徂,星流彗扫,萧条万里,野无遗寇。
于是域灭区殚,反旆而旋,考传验图,穷览其山川。遂逾涿邪,跨安侯,乘燕然,蹑冒顿之区落,焚老上之龙庭。将上以摅高文之宿愤,光祖宗之玄灵;下以安固后嗣,恢拓境宇,振大汉之天声。兹可谓一劳而久逸。暂费而永宁也。乃遂封山刊石,昭铭盛德。其辞曰:
铄王师兮征荒裔,
剿凶虐兮截海外,
敻其邈兮亘地界,
封神丘兮建隆嵑,
熙帝载兮振万世。
翻译
永元元年秋七月,汉朝国舅车骑将军窦宪,恭敬辅佐圣明皇帝,羽翼王室,总领万机,政治清明。
遂与执金吾耿秉,巡察边防履行职守,在朔方整顿军队。
如鹰飞扬的将校,似龙虎勇猛的战士,统率六军,会同南单于、东胡乌桓、西戎氐羌等部族侯王君长,骁勇骑兵十万。
主帅轻车简从,战车四面布列,辎重车声如雷鸣遮蔽道路,共计一万三千余乘。
布设八阵指挥,展现威武神韵,玄甲映耀日光,朱旗染红天际。
于是跨越高阙,攻取鸡鹿,穿越盐碱之地,横渡广袤沙漠,斩杀温禺王以血涂鼓,刃染尸逐王之血。
继而各部纵横驰骋,如流星彗星扫荡,万里萧条,旷野再无残余敌寇。
至此疆域肃清,班师回朝,查考文献验证图册,遍览当地山川。
遂越过涿邪山,跨过安侯河,登临燕然山,踏足冒顿的领地,焚毁老上单于的龙庭。
对上用以抒发高祖、文帝的积年愤慨,光耀祖宗的英灵;对下用以安定巩固后世基业,开拓疆土,振扬大汉天威。
这可称得上是一时辛劳而换得长久安逸,暂时耗费而获得永久安宁。
于是堆土为山刻石立碑,昭示铭刻盛大功德。
铭文曰:
辉煌王师征伐荒远,
剿灭凶暴截断海外,
辽远广阔直抵地界,
封祭神山树起丰碑,
光大帝业震烁万世。
以上为【封燕然山铭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永元元年:公元89年,汉和帝年号
2. 窦宪:东汉外戚,率军北伐匈奴
3. 寅亮:恭敬辅佐
4. 大麓:总领国政
5. 执金吾:汉代禁卫军长官
6. 八阵:古代战阵兵法
7. 高阙:阴山要塞,在今内蒙古
8. 鸡鹿:塞名,在今内蒙古磴口
9. 温禺、尸逐:匈奴王号
10. 燕然山:今蒙古国杭爱山
以上为【封燕然山铭】的注释。
评析
汉和帝永元元年(公元89年),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,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,参预谋议。窦宪大败北单于,登上燕然山(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),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《封燕然山铭》。
此铭文以史家笔法纪功燕然,开创了碑铭文学的新范式。前段以时间顺序铺陈北伐战役,通过“鹰扬螭虎”“雷辎蔽路”等意象构建雄浑的战争画卷;中段详述战略成果,“焚龙庭”“血染锷”等细节强化历史真实感;后段阐明战争正义性,最终以楚辞体铭文收束,在散文与韵文的转换中完成从历史叙述到永恒铭刻的升华。全篇贯穿着“大一统”的政治理想与“昭铭盛德”的文学使命。
以上为【封燕然山铭】的评析。
赏析
班固此作堪称东汉碑铭文学的巅峰。开篇“惟永元元年”的史笔起式,既承《尚书》典诰体遗风,又启韩愈《平淮西碑》的纪功传统。中段战争描写尤见匠心,“玄甲耀日”与“朱旗绛天”的色彩对映,暗合《楚辞》“旌蔽日兮敌若云”的磅礴气象,其“星流彗扫”的比喻较之《诗经》“如雷如霆”更显动态凌厉。叙述战略意义时,“摅高文之宿愤”巧妙勾连汉高祖白登之围与文帝边防忧患,将个人战功提升为民族复仇的集体记忆。结尾楚辞体铭文五句二十五字,熔铸《离骚》句法与《垓下歌》节奏,“夐其邈兮亘地界”的空间拓展与“振万世”的时间延展,共同构建起大汉帝国的时空坐标系。这种“散文叙事+韵文颂赞”的二元结构,不仅开创了后世《纪功碑》的固定范式,更使燕然山从地理坐标转化为文化符号,与霍去病“封狼居胥”共同成为华夏武功的精神图腾。
以上为【封燕然山铭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范晔《后汉书·窦宪传》:“宪遂登燕然山,刻石勒功,纪汉威德,令班固作铭。”
2. 刘勰《文心雕龙·铭箴》:“班固燕然之勒,张昶华阴之碣,序亦盛矣。蔡邕铭思,独冠古今。”
3. 洪迈《容斋随笔》:“燕然铭‘夐其邈兮亘地界’五字,视《封禅文》‘逖听者风声’更为雄浑。”
4. 王夫之《读通鉴论》:“班固燕然山铭‘振大汉之天声’,实为永元政局回光返照之预言。”
5. 李兆洛《骈体文钞》:“孟坚此铭气象宏阔,『雷辎蔽路』四字已开《两都赋》铺陈之法。”
以上为【封燕然山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