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往来于三吴之地,恍如一场梦境;昔日故人大多已长眠地下。唯有净慈寺的本长老仍传承着真实的佛法,致力于帮助劫后余生的百姓度过艰难岁月。听说赵叟 recently 已辞官归隐,竺翁也早已回归山林。何时才能拄着拐杖与你同行,随性自在地生活,不必刻意修习禅法?
以上为【仆去杭五年,吴中仍岁大饥疫,故人往往逝去,闻湖上僧舍不復往日繁丽,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,作此诗寄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仆去杭五年:指苏轼自离开杭州任职已过去五年。苏轼曾两任杭州官职(知州),最后一次离杭约在元祐八年(1093)前后,此诗当作于其晚年贬谪期间。
2. 吴中:泛指今江苏南部太湖流域一带,包括苏州、湖州等地,亦涵盖杭州周边区域。
3. 仍岁大饥疫:连年发生严重饥荒和瘟疫。“仍岁”即连年。
4. 故人往往逝去:许多老朋友相继去世。
5. 湖上僧舍:指西湖边的寺院,如净慈寺、灵隐寺等。
6. 不复往日繁丽:不再像从前那样香火鼎盛、游人如织。
7. 净慈本长老:指杭州净慈寺住持本禅师,生平事迹不详,应为当时有德望之高僧。
8. 学者益盛:修学佛法的人越来越多,说明其道行感召力强。
9. 赵叟近闻还印绶:听说姓赵的老者最近交还官印,辞官归隐。“印绶”代指官职。
10. 竺翁先已反林泉:竺姓老僧早已回归山林。“竺翁”或指某位僧人,“林泉”象征隐居之地。
11. 策杖:拄着手杖,常用于描写年老或隐士出行。
12. 任性逍遥不学禅:意谓不必拘泥形式上的参禅打坐,只要心性自在即是修行。
以上为【仆去杭五年,吴中仍岁大饥疫,故人往往逝去,闻湖上僧舍不復往日繁丽,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,作此诗寄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,表达了对故友凋零、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,以及对净慈寺本长老坚守佛法、济世度人的敬重之情。诗人历经宦海浮沉,饱经忧患,在目睹吴中饥疫肆虐、故人相继离世之后,内心充满悲悯与孤独。然而在荒凉衰败之中,唯见本长老道场法脉不绝,学者云集,令人欣慰。末联流露出向往山林、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,表现出超脱尘俗、回归本真的精神追求。全诗情感真挚,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由儒入佛、趋于圆融的境界。
以上为【仆去杭五年,吴中仍岁大饥疫,故人往往逝去,闻湖上僧舍不復往日繁丽,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,作此诗寄之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律以平实的语言承载厚重的人生体验。首联“来往三吴一梦间,故人半作冢累累”,开篇即笼罩在人生如梦、生死无常的苍茫氛围中。“一梦间”三字极写时光飞逝、人事飘零之感;“冢累累”则触目惊心,凸显战乱饥疫后的惨象。颔联笔锋一转,聚焦于“旧社传真法”的本长老,于废墟中见希望,体现佛法济世的精神价值。“要与遗民度厄年”一句,既赞长老慈悲,亦暗含诗人自身未能施救的无奈。颈联以“赵叟”“竺翁”为例,写出士人与僧侣共同的选择——归隐,反映乱世中知识分子的退守心态。尾联抒发个人愿望:“何时策杖相随去”,是向友人的呼唤,更是对自由人生的深切向往。“任性逍遥不学禅”尤为点睛之笔,打破形式束缚,直指禅宗“明心见性”之旨,展现东坡晚年融通三教、返璞归真的思想高度。全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,哀而不伤,悲中有光,堪称晚年苏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仆去杭五年,吴中仍岁大饥疫,故人往往逝去,闻湖上僧舍不復往日繁丽,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,作此诗寄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语淡而味永,情真而意远。晚岁之作,愈见冲和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引冯舒语:“起结俱妙,中四句对而不对,流动异常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卷下:“感慨苍凉,而气局开阔,非晚年不能到此境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七律,至此乃纯乎天籁。不事雕琢,自然深厚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第四则:“东坡晚岁诗,多涉禅理而不堕枯寂,如此类‘任性逍遥不学禅’,正是看破后之洒落。”
以上为【仆去杭五年,吴中仍岁大饥疫,故人往往逝去,闻湖上僧舍不復往日繁丽,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,作此诗寄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