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不要说西蜀路途遥远,不妨到南华寺一游。
我带病在江边送别客人,拄着拐杖在浦口回望。
以上为【仆所至,未尝出游。过长芦,闻復禅师病甚,不可不一问。既见,则有间矣。明日,阻风,復留,见之。作三绝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仆所至,未尝出游:我每到一处,向来不轻易外出游览。仆,苏轼自称。
2. 长芦:指长芦寺,在今江苏南京附近,宋代著名禅寺。
3. 復禅师:即法秀禅师,俗姓李,秦州(今甘肃天水)人,北宋著名临济宗高僧,时住持长芦寺。
4. 病甚,不可不一问:病情严重,不能不去探望一次。问,探望、问候。
5. 有间矣:病情稍有好转。间(jiàn),病愈或缓解。
6. 阻风:因风大而无法行船,被迫停留。
7. 三绝句:三首绝句,此为其中一首。原诗共三首,此为其一。
8. 西蜀万里:指苏轼故乡四川眉山,地处西南,距江南甚远。
9. 南华:指南华寺,此处或泛指南方禅寺,也可能借指禅宗六祖惠能所驻之南华寺,象征禅宗道场。
10. 杖挐浦口回头:拄着拐杖在渡口回望。挐(náo),同“桡”,指船桨,此处代指舟船;亦有版本作“拏”,意为持、执。浦口,水边渡口。
以上为【仆所至,未尝出游。过长芦,闻復禅师病甚,不可不一问。既见,则有间矣。明日,阻风,復留,见之。作三绝句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旅途中所作,记述了他因风阻留、探望病中禅师的情景。语言简淡自然,情感真挚深沉。诗人虽称“未尝出游”,却因缘际会,亲至长芦,探视病重的复禅师,体现了他对友情与佛门情谊的重视。诗中既有对行程的感慨,也有对生命无常的体悟。通过“扶病”“杖挐”等细节,传达出年岁渐老、病体支离的无奈,也流露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与不舍。整首诗以白描手法写实,却蕴含深远禅意与人生况味。
以上为【仆所至,未尝出游。过长芦,闻復禅师病甚,不可不一问。既见,则有间矣。明日,阻风,復留,见之。作三绝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为苏轼探望病中复禅师时所作,属纪行抒怀之作。首句“莫言西蜀万里,且到南华一游”,表面劝人不必因路远而却步,实则暗含诗人自身漂泊宦海、远谪他乡的感慨。“西蜀万里”既是地理距离,也象征归乡之难;“南华一游”则寄托了对精神归宿——禅境的向往。次句“扶病江边送客”,点明自身亦抱病在身,却仍坚持送别他人,体现其重情重义。末句“杖挐浦口回头”,以动作收束,画面感极强:一位老病文人拄杖立于江畔,回望寺院或故人,身影孤寂而深情。一个“回头”,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,既有对禅师病情的牵挂,也有对人生聚散无常的喟叹。全诗语言质朴,意境深远,融叙事、抒情、哲思于一体,展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而弥坚的特质。
以上为【仆所至,未尝出游。过长芦,闻復禅师病甚,不可不一问。既见,则有间矣。明日,阻风,復留,见之。作三绝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四十引查慎行曰:“此诗作于元丰七年迁汝途中,过长芦访法秀禅师。秀时病剧,公往视之,情见乎辞。”
2. 清·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云:“此诗虽止四句,而羁旅之感、病衰之叹、交谊之笃、禅悦之情,皆寓于言外。”
3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语浅意深,看似不经意,实乃情至之语。‘回头’二字,无限低徊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苏轼此期诗:“愈老愈淡,愈淡愈厚。如‘扶病江边送客’之句,非经历世变者不能道。”
以上为【仆所至,未尝出游。过长芦,闻復禅师病甚,不可不一问。既见,则有间矣。明日,阻风,復留,见之。作三绝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