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眼睛与心地皆空明圆满,二十年来未曾倚靠床榻休息。
谁能相信我的师父并非不能入睡,而是因“睡蛇”已灭,故得真正安眠。
以上为【子由作二颂,颂石臺长老问公:手写《莲经》,字如黑蚁,且诵万遍,胁不至席二十余年。予亦作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子由:苏轼之弟苏辙,字子由。
2. 二颂:指苏辙为石臺长老所作的两首偈颂或赞诗。
3. 石臺长老问公:即石臺寺的长老问公,生平不详,应为当时一位有道高僧。
4. 手写《莲经》:亲手抄写《妙法莲华经》,为佛教重要经典,被视为积功德之举。
5. 字如黑蚁:形容字迹细小密集,可见用心之深。
6. 胁不至席:典出佛教典籍,形容修行者长期坐禅不卧,以“胁不着席”表精进不懈。
7. 眼睛心地两虚圆:眼根与心性皆清净空明,“虚”指空寂,“圆”指圆满无碍,形容彻悟之境。
8. 吾师非不睡:表面上说师父并非不能睡觉,实则反衬其已超脱睡眠之束缚。
9. 睡蛇已死:佛教比喻,将贪欲、无明等烦恼比作“蛇”,其中“睡眠”象征愚痴昏沉之心。“睡蛇”既死,代表烦恼断尽,故能得真安眠。
10. 得安眠:并非指肉体休息,而是指心灵彻底安宁,证得涅槃寂静。
以上为【子由作二颂,颂石臺长老问公:手写《莲经》,字如黑蚁,且诵万遍,胁不至席二十余年。予亦作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回应其弟苏辙(字子由)所作二颂而写的和诗之一,借颂扬石臺长老修行之精进,表达对禅修境界的深刻理解。诗中以“胁不至席二十年”形容长老苦修之坚毅,又以“睡蛇已死”这一佛教譬喻揭示其已超越凡俗睡眠,进入无烦恼、无执着的清净禅定之境。苏轼并未简单赞美苦行本身,而是强调内在觉悟才是根本,表现出他对禅宗“明心见性”思想的透彻领悟。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宋诗重理趣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子由作二颂,颂石臺长老问公:手写《莲经》,字如黑蚁,且诵万遍,胁不至席二十余年。予亦作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短,却蕴含深厚的佛理与哲思。首句“眼睛心地两虚圆”从内证境界入手,直指禅修者心眼通明、内外澄澈的状态,不同于一般描写外在苦行的文字,显示出苏轼对禅宗“即心是佛”的把握。次句“胁不沾床二十年”则转向外在行为,形成内外对照,凸显长老修行之极致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提出“谁信吾师非不睡”,看似矛盾,实则点破关键——真正的安眠不在身体是否躺卧,而在内心是否解脱。以“睡蛇已死”作喻,巧妙化用佛典意象,说明长老早已断除愚痴烦恼,故其“安眠”乃大觉之后的寂静,远胜凡夫昏沉之睡。全诗融合儒释智慧,语言质朴而意境高远,充分展现苏轼融通三教的思想特色。
以上为【子由作二颂,颂石臺长老问公:手写《莲经》,字如黑蚁,且诵万遍,胁不至席二十余年。予亦作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按语:“此诗借长老苦修事,发禅门顿悟之理,‘睡蛇已死’语出《大智度论》,谓断烦恼结使,则得真休息,东坡用典精切,寓意深远。”
2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语似平易,实含妙理。‘非不睡’三字翻案奇绝,见道之言,非口头禅可比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坡公和子由诗多寓理于事,此首尤为简劲。‘虚圆’‘安眠’皆有出处,而自然浑成,不露痕迹。”
4.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《宋诗概说》:“苏轼常以日常现象阐发宗教体验,此诗以‘睡’为题,却写出觉醒之意,正所谓‘梦觉双忘’之境,极具辩证意味。”
以上为【子由作二颂,颂石臺长老问公:手写《莲经》,字如黑蚁,且诵万遍,胁不至席二十余年。予亦作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