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从柳门出发,踏上通往京城的大道,策马前行,正值春日暖阳。
野火焚烧过枯草,春风又吹动新长出的嫩草尖。
向北可通许昌、邓州,向南可达衡山、湘水之地。
楚国疆域横贯天下,然而怀王却实在是一位软弱无能的君主。
以上为【荆州十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荆州:古地名,今湖北一带,为古代楚国核心区域之一。
2. 柳门:指荆州城门之一,具体位置待考,或为泛指城门。
3. 京国道:通往北宋都城汴京(今开封)的道路。
4. 驱马及春阳:策马赶路,正值春天阳光明媚之时。
5. 野火烧枯草:指冬尽春来,民间烧荒或自然野火清除枯草。
6. 东风动绿芒:春风拂过,新生的草芽如芒般萌发变绿。
7. 许、邓:许昌(今河南许昌)、邓州(今河南邓州),位于荆州以北。
8. 衡湘:衡山与湘水,代指湖南地区,在荆州以南。
9. 楚境横天下:楚国在战国时期疆域辽阔,横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。
10. 怀王信弱王:楚怀王在位期间屡受秦国欺骗,最终客死异乡,被后世视为昏庸懦弱之君。
以上为【荆州十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《荆州十首》中的一首,通过描绘途经荆州时的自然景色与历史感慨,抒发了诗人对地理形势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。前四句写景,笔触清新而富有生机,展现了早春时节大地复苏的景象;后四句转入历史议论,借楚怀王之弱暗讽时政或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全诗情景交融,气象开阔,体现了苏轼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感与现实关怀相结合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荆州十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行旅为线索,融写景、叙事、议论于一体。开篇“柳门京国道,驱马及春阳”点出行程与时节,节奏明快,具动感。中间二联写景精炼,“野火”与“东风”形成对比,既写出冬去春来的自然更替,也隐含衰败与重生的哲理意味。颈联“北行连许、邓,南去极衡湘”以地理铺陈展现荆州作为南北枢纽的重要地位,气势恢宏。尾联转入历史反思,“楚境横天下”与“怀王信弱王”构成强烈反差,昔日强楚因君主无能而衰亡,其中寄寓着诗人对治国之道的深刻省思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开阔,体现了苏轼在贬谪途中仍心系天下的士人情怀。
以上为【荆州十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收录此诗,称其“语简意远,有楚骚遗韵”。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评:“‘野火烧枯草,东风动绿芒’,写春景入微,非实历其境者不能道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选录此诗,谓:“荆楚形胜,一语括之。末二句借古讽今,意味深长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选此诗,但在论述苏轼行役诗时提及:“苏轼过荆州诸作,多兼地理之雄与历史之叹,此类诗风为其后期所特有。”
以上为【荆州十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