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皇帝的诏书用金线织就的纸笺传来,乐府也应当传唱这宰相府中盛开的并蒂莲花。
请不要忘记今年花开的地方,正是在西湖之西、北山之前。
以上为【沈谏议召游湖,不赴,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,作一绝持献沈,既见和,又别作一首,因用其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沈谏议:指沈立,字立之,北宋官员,曾任谏议大夫,喜好山水,常邀文士游赏。
2. 诏书行捧缕金笺:此处为比喻,形容邀请函精美如帝王诏书,以金线织花的纸笺书写,极言其郑重华美。
3. 乐府: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,后泛指可配乐的诗歌,此处指应将此事谱入歌谣传唱。
4. 《相府莲》:虚构曲名,意为“宰相府中的莲花”,暗指沈谏议身份尊贵,亦呼应双莲祥瑞。
5. 莫忘今年花发处:提醒对方勿忘此次双莲开放之地,寓含共赏美景之意,虽未同游,心在其中。
6. 西湖北畔北山前:地理描述,指杭州西湖西北一带,北山即今杭州葛岭、宝石山一带,为当时名胜。
7. 不赴:未应召前往游湖。
8. 双莲:并蒂莲花,古人视为祥瑞之兆,常用于祝颂或寄托高洁之情。
9. 和:指沈谏议读苏轼献诗后作诗唱和。
10. 因用其韵:苏轼再作一首,沿用前诗(或和诗)的韵脚,属文人唱和惯例。
以上为【沈谏议召游湖,不赴,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,作一绝持献沈,既见和,又别作一首,因用其韵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婉拒沈谏议游湖之邀后所作,以双莲为引,借物寄情,既表达对友人盛情的感激,又巧妙地以“花发处”点明自己虽未赴约,却另有所得,心境自足。全诗语言简练,寓意含蓄,既有应酬之礼,又不失文人风骨与诗意超然。末句以景结情,将友情、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,余韵悠长。
以上为【沈谏议召游湖,不赴,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,作一绝持献沈,既见和,又别作一首,因用其韵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典型的宋代文人唱和之作,体现出苏轼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与深厚的情感表达技巧。首句“诏书行捧缕金笺”以夸张笔法将友人邀约比作帝王诏令,既显敬重,又带幽默,化解了“不赴”可能带来的尴尬。次句“乐府应歌《相府莲》”顺势而上,将眼前双莲升华为值得传唱的祥瑞之事,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,既赞美友人地位,又烘托事件的不凡。后两句转为写景抒情,“莫忘今年花发处”语气温婉而深情,似提醒,实则寄托共同记忆;“西湖西畔北山前”以具体地理收束,画面清晰,意境开阔,使全诗由虚返实,情景交融。整体风格典雅而不失洒脱,应酬之中见真情,展现了苏轼善于在礼节性诗作中注入个性与哲思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沈谏议召游湖,不赴,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,作一绝持献沈,既见和,又别作一首,因用其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卷十五注:“此诗作于熙宁五年知杭州时,沈谏议即沈立,尝邀轼游湖,轼以事未往,因得双莲,赋诗以献。”
2. 清·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十二评:“语涉戏谑而意存恭敬,‘缕金笺’喻其帖之华,‘相府莲’称其瑞,皆得体之辞。”
3. 孔凡礼《三苏年谱》载:“熙宁五年壬子,轼在杭州,是年多与僚友唱和,此诗可见其交际风雅之一斑。”
4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录此诗,评曰:“因物致意,不即不离,婉而多讽,得诗人之旨。”
以上为【沈谏议召游湖,不赴,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,作一绝持献沈,既见和,又别作一首,因用其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