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回去吧!清澈的溪流深不见底,上面是高耸入云的山峰。画楼东边,天边遥远,夕阳显得格外多情。年华老去,君主的恩情尚未报答,空自回首往事,只能像冯谖那样弹铗悲歌。船头一转,乘着万里长风,归途上的马儿已停驻在平坦的山坡。
究竟哪里才是安宁之所?在银河尽头,天女停下织梭。我问自己:为何长久地在人世风波中嬉戏沉浮?回头对同行的小儿子说:你瞧,我的宝剑恐怕早已朽烂了吧?官服已经破旧,群仙见了都笑我,身上千条丝缕如烟雨中的蓑衣般飘荡。
以上为【满庭芳 · 余谪居黄州五年,将赴临汝,作《满庭芳》一篇别黄人。旣至南郡,蒙恩放归阳羡,復作一篇】的翻译。
注释
满庭芳:词牌名。北宋新声,宋人用者甚众。清徐电发《词苑丛谈》谓调名取自唐柳河东《赠江华长老》诗「满庭芳草积」。清朱稚黄《填词名解》则谓:「《满庭芳》采唐吴子华诗『满庭芳草易黄昏。』」按:唐吴子华《废宅》诗有「满庭荒草近黄昏」句,非「芳」字也,今辨之。五代後蜀毛熙震《浣纱溪》词亦有「满庭芳草绿萋萋」句。故调名本意即咏庭院中茂盛之花草。此调有平韵、仄韵两体。平韵者,周美成词名《锁阳台》。葛常之词有「要看黄昏庭院,横斜映霜月朦胧」句,名《满庭霜》。晁无咎词有「堪与潇湘暮雨,图上画扁舟」句,名《潇湘夜雨》。韩涧泉词有「甘棠遗爱,留与话桐乡」句,名《话桐乡》。吴梦窗词因东坡词有「江南好,千钟美酒,一曲《满庭芳》」句,名《江南好》。张野(Yě)夫词名《满庭花》。《清真集》入「中吕调」,《太平乐府》注「中吕宫」,高拭词注「中吕调」。平韵正体者,双调九十五字,上下阕各四平韵,或上阕四平韵,下阕五平韵。过变首句用韵,亦可不用韵,或可连接下面之三字句为五字句,但秦少游词作「消魂」、东坡词作「思量」、周美成词作「年年」均用韵,宜遵从之。此调多四言句、六言句与上三下四句法之七言句,用韵稀密适度,常以四四六或六七句组成句群,尤其两结为三四五句式之句群,故于音蓄顿挫中忽又流动奔放,又因平韵且过变处用短韵,使声韵颇为响亮。此调之适应范围很广,可用以抒情、议论、写景、叙事、祝颂、酬赠。仄韵者,《乐府雅词》名《转调满庭芳》,双调九十六字,上下阕各四仄韵。又曲牌名。南北曲均有。南曲入中吕宫引子,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同;又入高大石调正曲,字句格律与词牌异。北曲入中吕调只曲,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上阕略异。《诗馀图谱》载本调亦名《满庭霜》。明末清初·万红友《词律》则以九十三字者为《满庭芳》,以九十五字者为《满庭霜》。实则仅後者之前後阕第七句较前者各多一字而已。一则取柳河东诗「偶地即安居,满庭芳草积」为词名,一则取方富山诗:「开门半山月,立马一庭霜」为词名,实则同一调也。
题注:傅注本、明吴讷钞本俱未收,唯见元延祐本《东坡乐府·卷上》。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作「公自序云:『余谪居黄州五年,将赴临汝,作《满庭芳》一篇别黄人。既至南郡,蒙恩放归阳羡,复作一篇』」。毛本作「余居黄州五年,将赴临汝,作《满庭芳》一篇别黄人。既至南郡,蒙恩放归阳羡,复作一篇」。
临汝:龙榆生笺:「唐置郡,属汝州,宋升陆海军节度,即今河南临汝县。」
阳羡:龙榆生笺:「《风土记》:『阳羡县东有大湖,中有包山。山下有洞穴,潜行地中,云无所不通,谓之洞庭地脉。』」
嵯峨:龙榆生笺:「淮南小山《招隐士》:『山气陇嵷兮石嵯峨,溪谷崭岩兮水曾波。』」
画楼东畔: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作「画桥西畔」。
弹铗:龙榆生笺引《史记·卷七十五·孟尝君传》:「初,冯驩闻孟尝君好客,蹑蹻而见之。孟尝君曰:『先生远辱,何以教文也?』冯驩曰:『闻君好士,以贫身归于君。』孟尝君置传舍十日,孟尝君问传舍长曰:『客何所为?』答曰:『冯先生甚贫,犹有一剑耳,又蒯缑弹其剑而歌曰「长铗归来乎,食无鱼」。』孟尝君迁之幸舍,食有鱼矣。五日,又问传舍长。答曰:『客复弹剑而歌曰「长铗归来乎,出无舆」。』孟尝君迁之代舍,出入乘舆车矣。五日,孟尝君复问传舍长。舍长答曰:『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「长铗归来乎,无以为家」。』孟尝君不悦。」
归马驻平坡:喻船乘风破浪,疾速如快马驻坡,快
得不得了。驻坡,当作「注坡」,宋时军语,指驰马沿山坡直奔而下。
无何:傅子立注:「《庄子》曰:『游乎无何有之乡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详见《庄子·卷一·〈内篇·逍遥游〉》:『今子有大树,患其无用,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,广莫之野,彷徨乎无为其侧,逍遥乎寝卧其下。』成子实疏:『无何有,犹无有也。莫,无也。谓宽旷无人之处,不问何物,悉皆无有,故曰无何有之乡也。』《庄子·卷七·〈内篇·应帝王〉》:『乘夫莽眇之鸟,以出六极之外,而游无何有之乡,以处圹埌之野。』傅注摘引有误。」唐·白乐天《读〈庄子〉》诗:「为寻《庄子》知归处,认得无何是本乡。」宋·苏东坡《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》:「广陵阳羡何足较,只有无何真我里。」
何处有: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、毛本作「何处是」。
银潢:龙榆生笺引《史记·卷二十七·天官书》:「汉中四星,曰天驷。旁一星,曰王良。王良策马,车骑满野。旁有八星,绝汉,曰天潢。天潢旁,江星。江星动,人涉水。」
停梭:龙榆生笺引北朝魏齐·邢特进《七夕》诗:「秋期忽云至,停梭理容色。」
1. 满庭芳:词牌名,又名“满庭霜”“江南好”等,双调九十五字,平韵。
2. 黄州:今湖北黄冈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团练副使,历时五年(1080–1084)。
3. 临汝:即汝州,今河南临汝,苏轼曾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。
4. 南郡:秦汉郡名,此处泛指长江中游地区,实指汴京至阳羡途中所经之地。
5. 阳羡:今江苏宜兴,苏轼晚年曾多次请求定居于此。
6. 归去来兮:语出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,表达归隐之意。
7. 弹铗悲歌:典出《战国策·齐策》,冯谖寄食孟尝君门下,因不受重视而弹剑柄唱“长铗归来乎”,抒发怀才不遇之悲。
8. 银潢:银河,亦称天河。
9. 天女停梭:传说织女在银河边织锦,此处象征仙境或超脱尘世之境。
10. 腰下长柯:指腰间的宝剑,“柯”本为斧柄,此处借指剑柄,言其久置不用或将朽烂。
以上为【满庭芳 · 余谪居黄州五年,将赴临汝,作《满庭芳》一篇别黄人。旣至南郡,蒙恩放归阳羡,復作一篇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五年后,原拟赴任临汝,途中忽蒙诏命放归阳羡(今江苏宜兴),内心百感交集。全词以“归去来兮”开篇,明显效仿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,表达仕途倦怠、向往归隐之情。上片写景抒情,借高山、清溪、夕阳等意象渲染苍茫之境,抒发未报君恩的遗憾与人生迟暮的悲慨;下片转入超然物外的哲思,借用神话意象(银潢、天女)和调侃口吻(“群仙笑我”),表现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豁达与自嘲。整首词融历史典故、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于一体,情感由悲转旷,体现了苏轼“在困顿中求解脱”的典型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满庭芳 · 余谪居黄州五年,将赴临汝,作《满庭芳》一篇别黄人。旣至南郡,蒙恩放归阳羡,復作一篇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结构严谨,意境开阔,情感层层递进。开篇“归去来兮”直抒胸臆,奠定全词归隐基调。继而以“清溪无底”“千仞嵯峨”勾勒出雄奇幽深的自然图景,既映衬诗人内心的孤高,也暗示仕途险峻。“画楼东畔,天远夕阳多”一句,画面苍茫,寓情于景,流露出岁月迟暮、前路渺茫之感。
“老去君恩未报”以下,转入现实感慨。虽遭贬谪,仍念君恩,体现儒家士大夫的忠悃情怀;“弹铗悲歌”用典贴切,道出不得志的郁愤。然而船头一转,“长风万里”气象顿开,象征命运转折,心情由抑转扬。
下片更进一步,从人间跃入仙境。“银潢尽处,天女停梭”营造出空灵缥缈之境,似在追问生命归宿。“何事人间,久戏风波”是深刻自省,也是对仕途奔波的彻底否定。结尾三句尤为精彩:“青衫破”写实,“群仙笑我”想象,“千缕挂烟蓑”则以夸张笔法描绘落拓形貌,充满幽默与自嘲,展现苏轼特有的旷达襟怀。
全词融合陶渊明的归隐理想、庄子的逍遥境界与儒家的忠君情结,在悲慨中见超脱,在诙谐中显深情,堪称苏轼晚期词作中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满庭芳 · 余谪居黄州五年,将赴临汝,作《满庭芳》一篇别黄人。旣至南郡,蒙恩放归阳羡,復作一篇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乐府纪闻》:“东坡在黄州五年,将赴汝,作《满庭芳》别黄人。及至南郡,有旨放还阳羡,复赋此阕。词极旷远,有出尘之想。”
2. 清·先著、程洪《词洁辑评》卷五:“‘船头转,长风万里’,笔力横绝。下片入幻,而语皆有根柢,非徒作神怪语者比。”
3. 清·周济《宋四家词选》眉批:“此等词,须看得其轻重所在。‘君恩未报’是真痛,‘群仙笑我’是真旷,二者交融,乃见东坡本色。”
4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删稿》:“东坡之词旷,稼轩之词豪。如《满庭芳》‘青衫破,群仙笑我,千缕挂烟蓑’,非胸中有万卷书、笔下有千钧力者不能道。”
5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按语:“此词两叠,一别黄州,一庆放还,情绪复杂。然通体洒落,不作酸语,足见其晚节之高。”
以上为【满庭芳 · 余谪居黄州五年,将赴临汝,作《满庭芳》一篇别黄人。旣至南郡,蒙恩放归阳羡,復作一篇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