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价值千金的破扫帚也无人问津,半幅画眉的残缺容貌却为世人所爱。
回想我自身已是昏聩糊涂,却仍怜惜你尚要与那小巧柔美的佳人争艳比美。
高入青云的前程哪里是轻易可以预料的?唯有秋日黄菊,大概还和去年一样开放。
醉酒之中哪还分得出成败得失?只见满江清风明月,无须计较金钱与荣辱。
以上为【与潘三失解后饮酒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潘三:苏轼友人,生平不详,“潘三”可能是排行称呼。
2. 失解:失去理解,指彼此意见不合或感情疏远。
3. 千金敝帚:比喻毫无价值之物却被视为珍宝,典出“敝帚自珍”,此处反用其意,讽刺世人盲目贵物。
4. 半额蛾眉:形容女子画眉不全或容貌残缺,却仍被世人喜爱,暗喻世俗审美的荒诞。
5. 眊氉(mào lào):昏乱、糊涂之意,形容年老或心志不清。
6. 小婵娟:指年轻美丽的女子,婵娟本义为姿态美好,常代指美人。
7. 青云:比喻高官显位或远大前程。
8. 黄菊:秋季菊花,象征高洁与恒常,亦暗示时节为秋。
9. 醉里未知谁得丧:化用庄子“得失若一”思想,表达超然物外的情怀。
10. 满江风月不论钱:风月指自然景色,意谓在自然之美面前,世俗的金钱与得失皆不足道。
以上为【与潘三失解后饮酒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题为《与潘三失解后饮酒》,从题目可知,诗人苏轼在与友人潘三因“失解”(意见不合或关系破裂)之后,借酒抒怀。全诗以自嘲与讽世交织的笔调,表达了仕途困顿、人情冷暖中的无奈与超脱。诗中既有对世俗审美颠倒的讽刺(“千金敝帚”与“半额蛾眉”对比),也有对自我境遇的清醒认知,更在醉酒中寻求精神解脱。尾联“满江风月不论钱”尤为洒脱,将自然之美与功利世界对立,体现苏轼一贯的旷达胸襟。
以上为【与潘三失解后饮酒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以两个对比强烈的意象开篇:“千金敝帚”与“半额蛾眉”,揭示世态炎凉与价值颠倒,极具讽刺意味。颔联转入自身与对方的对照,“都眊氉”是自贬,“欲斗小婵娟”则似调侃友人仍执着于世俗争竞,语带惋惜。颈联宕开一笔,由人事转向未来与自然——“青云岂易量”是对仕途不可测的感叹,“黄菊犹应似去年”则透露出对恒常之美的信赖,形成强烈反差。尾联以醉眼观世,将一切得失抛诸脑后,“满江风月不论钱”一句意境开阔,将全诗推向超然境界。
苏轼善以日常情境寄寓哲思,此诗虽写人际疏离与饮酒遣怀,却无沉郁之气,反而在冷眼与醉眼中见出通透。语言看似平易,实则蕴藉深远,体现了其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诗学风格。
以上为【与潘三失解后饮酒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录此诗,称其“语近谑而意甚深,盖失意中托酒以自遣者”。
2. 清·纪昀评曰:“前四句刺世,后四句自解,结处风月无价,足见胸次洒落。”(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)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:“‘半额蛾眉’奇语,世好颠倒,刻画尽致。末二句放言无忌,正是伤心人别有怀抱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未选此诗,但在笔记中提及:“东坡此类遣怀之作,每于谐谑中见苍凉,非真旷达者不能道。”
以上为【与潘三失解后饮酒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