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田里的冯生宁愿隐居,不屑于仕途往来,而湖海之士陈侯却还肯前来相会。
家中四壁唯有诗书为伴,门前蒲柳茂盛,掩映着城角一隅的幽静居所。
骑马上下山已觉疏懒不便,那鯈鱼从容游动,又为何故呢?
市桥不过十步之遥便已尘土飞扬,傍晚的细雨潇潇而下,始终未见停歇。
以上为【陈伯比和回字复次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陈伯比:即陈师道,字伯比,北宋著名诗人,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之一,与苏轼有交往。
2. 冯生:指冯衍,东汉初年隐士,曾拒绝出仕,此处借指甘于隐居之人。
3. 湖海陈侯:指陈登(字元龙),三国时人,有“湖海之士,豪气不除”之语,此处借指志向高远、不拘小节的友人陈伯比。
4. 家四壁:化用司马相如“家徒四壁立”典故,形容家境清贫但志趣高洁。
5. 蒲柳:即水杨,易凋之木,常用来比喻体质弱或早衰,此处指庭院中自然生长的植物,象征简朴生活。
6. 蓊然:草木茂盛的样子。
7. 城一隈:城墙的一角,偏僻之地,指诗人居所位置幽静。
8. 骑上下山亦疏矣:说自己年老体衰,骑马登山已感吃力,行动不便。
9. 鯈从容出何为哉:鯈(tiáo),一种小鱼,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:“鯈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”此句反问:鱼儿从容出游是为何?暗喻自己是否也应如鱼般自在无为。
10. 市桥十步即尘土:市井喧嚣,近在咫尺却尘土飞扬,象征世俗纷扰;晚雨潇潇未回,暗示归途受阻,心境亦难平静。
以上为【陈伯比和回字复次韵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题为《陈伯比和回字复次韵》,是苏轼与友人陈伯比唱和之作,采用“回”字韵脚再次酬答。诗中通过对比隐逸与交往、自然与尘世,表达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烦扰的厌倦。前两联写生活环境与志趣,体现淡泊自守的情怀;后两联以行动不便与自然之乐对照,进一步抒发超脱尘俗之意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寓哲理于景物之中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平和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陈伯比和回字复次韵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和诗结构严谨,情感含蓄而深沉。首联以“冯生”与“陈侯”作对比,既赞友人不弃清寒来访,又自况安于贫寂。颔联描绘居所环境,“诗书好在家四壁”展现精神世界的富足,“蒲柳蓊然”则渲染出自然恬淡的生活氛围。颈联转入身体状态与哲思,“骑上下山”显老态,“鯈鱼”之问引出庄子式逍遥之思,流露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。尾联写市井之扰与天气之阻,以实写虚,将外在环境与内心感受融为一体。全诗用典自然,情景交融,语言质朴而意蕴悠长,充分体现了苏轼晚年诗作“平淡中有奇崛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陈伯比和回字复次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清婉有致,虽酬答之作,而情味自深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:“起结俱有寄托,中二联写景写情,各得其所。‘鯈从容’句用《庄子》语,妙在若即若离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苏集中此类和韵诗最见功力,不落套语,自有胸襟流出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晚岁诗多萧散淡远,此篇可见一斑。‘市桥十步即尘土’一句,写出城市生活中难以摆脱的烦扰,与‘晚雨潇潇’相映,余味无穷。”
以上为【陈伯比和回字复次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