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高高的四望亭早已荒废,亭下如今开辟成了养鱼的池塘。
暮色苍茫,群山渐渐隐入黄昏;春风吹拂,百草散发出阵阵清香。
市井桥头人迹稀少,一片寂静;古老寺庙旁竹林茂密,青翠幽深。
不知从何处飞来的鹳鹤,在夕阳中凄厉鸣叫,响彻四方。
以上为【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干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(其二)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四望亭:位于黄州(今湖北黄冈),地势较高,可远眺四方,为当地名胜。
2. 种鱼塘:即养鱼池,此处指原为亭基之地现已改为池塘使用。
3. 干明寺:宋代黄州的一座佛寺,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历此地。
4. 东冈:指城东的高地或山坡。
5. 高亭废已久:指四望亭年久失修,已成废墟。
6. 暮色千山入:形容暮霭笼罩群山,仿佛群山都融入暮色之中。
7. 市桥:集市附近的桥,泛指人来人往之处。
8. 古寺竹苍苍:干明寺旁竹林茂密,呈现出深青色,显出幽静古意。
9. 鹳鹤:两种水鸟,常栖于水边,其鸣声凄清,古人视为孤寂之象征。
10. 号鸣满夕阳:鹳鹤在夕阳中哀鸣,声音回荡,渲染出苍凉氛围。
以上为【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干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(其二)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雨后漫步途中所作,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文遗迹交织的静谧画面,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、世事变迁的感慨。全诗以写景为主,寓情于景,通过“废亭”“古寺”“寂桥”“号鹤”等意象,营造出一种苍凉而深远的意境。语言质朴自然,却蕴含深沉的情感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静、内敛的特点。诗中动静结合,色彩与声音交融,展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审美功力。
以上为【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干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(其二)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首联点题,由“高亭废已久”引出眼前景象——昔日登临远望的高亭如今已荒废,取而代之的是寻常的鱼塘,暗含盛衰无常之叹。颔联转写自然景色:暮色弥漫千山,春风送来百草芬芳,一派宁静和谐之景,但“暮色”亦暗示时光流逝与人生迟暮。颈联写人事与环境:“市桥人寂寂”写出市井冷落,“古寺竹苍苍”则突出岁月沉淀下的幽深静谧。尾联以动衬静,鹳鹤突兀而来,在夕阳中哀鸣,打破了前文的平静,使全诗情绪陡然升华,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感伤。
整首诗看似平淡写景,实则情感深沉。苏轼此时正处于贬谪黄州期间,政治失意,心境复杂。废亭、古寺、寂桥、号鹤,皆非偶然之景,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。诗中不言愁而愁自现,不言悲而悲意盈怀,充分体现了苏轼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干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(其二)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称:“子瞻在黄州诸作,多萧散有致,此诗尤得风人之旨。”
2. 清·纪昀评此诗云:“情景交融,语极冲淡,而意味悠长,真晚岁佳境也。”(《瀛奎律髓汇评》)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此等诗,看似平平无奇,实则经锤炼而出,耐人咀嚼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指出:“苏轼此诗以废亭起兴,终以鹤唳收束,中间写景皆带惆怅之色,可见其心绪之沉郁。”
以上为【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干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(其二)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