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这墨如同月亮和玄云从天空脱胎而出,被海风吹拂,变得如此轻灵,落于笔端。
它那如芙蓉石般碧绿的色泽,仿佛能透过雕花的窗棂,散发出冷冽的清辉;我断定,用它书写,定能产生全新的光彩,达到九成的神妙境界。
以上为【谢人送墨】的翻译。
注释
谢人送墨:感谢别人赠送墨锭。
黳云:黑色的云。黳,黑色。
太清:天空,天道。
琐窗: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。
芙蓉碧:像芙蓉石一样的碧绿色。芙蓉石是一种颜色如芙蓉花的宝石,此处形容墨的色泽,可能指的是一种珍贵的松烟墨或加入了青黛等材料的墨,呈现青黑色光晕。
新明:崭新的、明亮的光彩,指墨迹或创作出的诗文、书画。
九成:九重,达到极高的境界。
以上为【谢人送墨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为答谢友人赠墨而作的咏物诗。诗人并未停留在对墨的实用性的赞美上,而是以超凡的想象力,将其塑造成一个来自天外、充满灵性的审美对象。
起笔不凡,想象瑰丽:开篇“墨月黳云脱太清”便将墨的诞生神圣化。“月”与“云”本是天上之物,“脱太清”(脱离天空)一词,赋予这块墨以陨落凡间的仙品气质,极言其来历不凡,质地精纯。
化重为轻,意趣灵动:“海风吹上笔头轻”是神来之笔。墨本是沉重之物,诗人却感觉它经过“海风”这一广阔意象的吹拂,变得轻盈无比,可以轻易地“上”到笔头。这既写出了墨质之佳,易于研磨挥洒,更体现了诗人得到佳墨后轻松、愉悦的心境与飞扬的文思。
由物及境,预言神效:后两句从墨的色泽与效果着手。“琐窗冷透芙蓉碧”写墨锭的颜色如碧绿的芙蓉石,其光泽清冷,似乎能穿透窗棂。这既是视觉描写,也是触觉通感。结句“定有新明到九成”则是对其使用效果的坚信与预言,“新明”一词表明此墨能激发新的创作灵感,带来前所未有的艺术光彩。
以上为【谢人送墨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咏物小诗充分体现了苏轼诗歌善于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”的特色。
首先,在于其审美视角的独特性。 苏轼品鉴墨,不是工匠式的,而是诗人与艺术家式的。他关注的不是墨的胶法、烟料,而是其天成的色泽、轻盈的质感以及能激发“新明”的潜能。他将一件文房用品,提升到了一个充满仙气与灵感的艺术催化剂的地位。
其次,在于其比喻与通感的精妙运用。 诗中连用多个比喻:墨色如“月”如“云”,如“芙蓉碧”。更巧妙的是通感,“冷透”一词,将视觉(碧色)与触觉(冷感)打通,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块墨锭冰润的质感,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。
最后,在于其自信乐观的襟怀。 “定有新明到九成”一句,语气斩钉截铁,充满了对创作的自信心与对艺术境界不懈追求的豪情。这不仅是赞美墨好,更是诗人自身磅礴才思与旺盛创造力的写照。一块好墨在他手中,便能开创一个“新明”的艺术世界。
以上为【谢人送墨】的赏析。
辑评
关于苏轼的咏物诗及其艺术想象力,后世评家多有高论。
清代学者 纪昀评点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(此诗)起句奇丽,后半亦小有致。” 此评虽简,但精准地抓住了此诗“起句奇丽”的核心特色。
现代苏轼研究专家 王水照在《苏轼选集》中论及此类诗作:“苏轼的咏物诗善于遗貌取神,从空际运旋,……如《谢人送墨》中‘海风吹上笔头轻’句,化实为虚,将墨锭的物理属性转化为艺术创作中的心理感受,灵动非凡。”
学者 周裕锴在《宋代诗学通论》中谈到苏轼的比喻:“苏轼喻体选择的奇特,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。‘墨月黳云’之喻,将寻常的墨与浩瀚的天空意象相连,瞬间提升了歌咏对象的境界,这正是其‘博喻’才华在近体诗中的浓缩体现。”
以上为【谢人送墨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