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绍兴一带再也看不到王羲之以书法换白鹅的经书真迹,镇江京口只是空传着那篇著名的《瘗鹤铭》。如谪仙般潇洒的诗人曾来此地担任郡守,风流倜傥的太守为此特地修建了宝墨亭。亭中收藏的两篇玉蕊诗稿刚刚拂去尘埃,四体银钩的笔迹依然墨色青润、清晰可辨。我长久以来临池学书却无所成就,只愿在此观赏先贤遗存的法书真迹,以慰内心对书法艺术深沉而幽远的向往。
以上为【宝墨亭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宝墨亭:宋代所建,用于收藏历代名家书法墨迹的亭子,具体地点或在润州(今江苏镇江)一带。
2. 山阴:今浙江绍兴,东晋王羲之曾居会稽山阴,有“书成换白鹅”典故。
3. 换鹅经:指王羲之所书《黄庭经》,传说他为道士写经,道士以群鹅相赠,故称“换鹅经”。
4. 京口:今江苏镇江,位于长江南岸,历史上多有摩崖石刻。
5. 《瘗鹤铭》:南朝梁代陶弘景所作,刻于镇江焦山崖壁,被誉为“大字之祖”,书法雄浑奇逸,相传为“仙人所书”。
6. 谪仙:原指李白,此处借指才华超凡、不拘俗格的文人,也可能暗指曾在此任官的文人太守。
7. 来作郡:指某位文人曾任地方郡守,可能指北宋曾任润州知州的文人官员。
8. 风流太守:指有文采、重文化的太守,建亭保存书法,体现其雅尚。
9. 两篇玉蕊:可能指唐代李德裕所作《玉蕊花诗》或相关题咏,亦或泛指精美的诗文书迹。
10. 四体银钩:形容书法笔画遒劲有力,如银丝勾勒,四体或指楷、行、草、隶四种书体,或指碑刻中四种不同风格的书迹。
以上为【宝墨亭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题为《宝墨亭》,借亭名“宝墨”抒发对前人书法艺术的敬仰与自身求艺未果的感慨。全诗由历史典故切入,以王羲之“换鹅”与《瘗鹤铭》起兴,点出书法艺术的珍贵与流传之难。继而赞颂曾在此地任职的文人太守建亭保存墨宝之举,体现文化传承之重。后四句转入个人抒怀,既赞叹所藏书迹之精美,又坦陈自己学书无成,唯愿通过观摩遗法获得精神上的升华。诗风典雅含蓄,情感真挚,融史实、艺术与人生感悟于一体,充分展现苏轼作为文人兼书法家的艺术情怀。
以上为【宝墨亭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首联以“不见”与“空传”起笔,形成强烈对比,既表达对王羲之真迹失传的惋惜,又突出《瘗鹤铭》虽仅存传闻却声名远播的文化影响力。颔联转写人事,用“谪仙”“风流”等词赞美建亭者的才情与雅志,将自然人文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。颈联具体描写亭中所藏书迹,“尘初涤”见珍视,“迹尚青”显保存完好,字里行间流露敬慕之情。尾联由物及己,从外在观赏转入内在省思,“无所得”三字道尽学书之困顿,“快沉冥”则表现对艺术至境的深切向往。全诗语言凝练,用典精当,情感由怅惘而敬仰,终归于静穆的追思,体现了苏轼融通古今、超然物外的艺术胸襟。
以上为【宝墨亭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因亭赋感,托迹书林,感慨遥深,非徒夸墨宝之珍也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:“起结俱有寄托,中四语典重而生动,《瘗鹤》《换鹅》对举,尤见匠心。”
3. 清·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‘风流太守’指何人未详,然可见当时守土者尚文之风,故公有感而作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以书法之事发为诗思,而不落技艺之论,自是坡公本色。”
5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此诗当在元祐间作于京师或南都,闻润州宝墨亭事而赋之,非亲至其地。”
以上为【宝墨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