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,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。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?只有西湖、吴山、公事、案件。
杭州美景,百年来几度变迁?内含奥秘,下评语叫人为难。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。把我的新诗呈给您。请您细加指点。
版本二:
昨夜我乘小船离开京口,今晨已到杭州,即将赴任新职。从前的官员面对新任官员,没有什么可交接的,唯有这西湖山水这一桩“公案”需要交代。这美景历经百年几度变迁,其中蕴含的情味与意境,千言万语也难以道尽。您才华横溢,气度如波澜壮阔,请以您的新诗为这山水作一番评判与诠释。
以上为【西江月 · 杭州交代,林子中席上作】的翻译。
注释
西江月:词牌名。唐教坊曲名,源自南朝清商乐,属法部道曲,後用为词牌,最早见于唐玄宗时《教坊记》。调名或取自李太白《苏臺览古》诗句「只今惟有西江月,曾照吴王官里人」。西江是长江的别称,调咏吴王、西施故事。是调大致形成于唐五代时期,初为流行于民间,後因清越哀伤,转入法部道曲。唐五代时存词数目较少,唐吕纯阳所作《西江月·著意黄庭岁久》、《西江月·任是聪明志士》两首为最早可见《西江月》,後人多谓係托名之作。《敦煌曲子词》存有三首无名氏的《西江月》,《尊前集》收录五代欧阳炯《西江月·月映长江秋水》、《西江月·水上鸳鸯比翼》两词,或为是调最早之文人作品。及至两宋,《西江月》词调之格律、音韵、句式等渐得统一,依调填词之词人辈出,凡一百五十六人,四百七十三首(不计异名词作),佔两宋词坛词人总数之11.8%,词作总数之2.6%。欧阳炯词有「两岸蘋香暗起」句,又名《白蘋香》;因宋程洺水词而得名《步虚词》;因宋韩涧泉词而得名《晚香时候》、《晚春时候》;因元王行词而得名《江月令》;因元丘长春词宣传教义而得名《玉炉三涧雪》;因明马守贞词而得名《壶天晓》。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,宋後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,末转仄韵,例须同部。以柳耆卿《西江月·凤额绣帘高捲》词为正体,双调五十字,前後阕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。另有五十字前後阕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,五十一字前後阕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,五十六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诸变体。
「苏州交代,林子中席上作」:傅注本、元延祐本无题。明吴讷钞本调名下题作「送别」。兹从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、毛本、龙本。林子中:龙榆生笺引朱彊村注:「《东都记略》:『林希字子中,初为秘书少监,改集贤修撰,知苏州。久之,以天章阁侍制知杭州。』」
昨夜: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、毛本作「昨日」。
京口:傅子立注:「京口,今丹阳。」龙榆生笺:「《润州志》:『扬子江一名京江。江从蜀来,数千里至京口,北距广陵,东注大海。』《通鉴》胡三省注:『大江径京口城北,谓之京口。』查注《诗集》:『《吴志》:「建安十四年,孙权谋拒曹操,始于吴迁京口,谓之京城。十六年徙居秣陵,而置京口镇。」《南徐志》:「京口旧名须口,即西浦也。」《一统志》:「京岘山在丹徒县东五里,京口因山得名。」』」
「旧官何物对新官」句:傅子立注:「乐昌公主诗:『此日何迁次,新官对旧官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句出《饯别自解诗》,见《本事诗·情感》。」对,傅注本作「与」,兹从元延祐本,元本原注:「一作『与』」。
「只有湖山公案」句:傅子立注:「公倅杭日作诗,後下狱,令供诗帐。此言『湖山公案』,亦谓诗也。禅家以言语为公案。」
下语:傅子立注:「禅家有『下语』之说。」
才气卷波澜:傅子立注:「杜子美:『文章曹植波澜阔。』公尝有诗云:『文章曹植今堪笑,卷却波澜入小诗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杜句出《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》,见《九家集注杜诗·卷十五》。苏句出《元祐六年六月,自杭州召还,汶公馆我于东堂,阅旧诗卷,次诸公韵三首之三》,见《东坡後集·卷一》。」
判断:犹鉴别辨析。傅子立注:「唐玄宗尝见柳杏初拆,顾左右曰:『对此景物,得不与他判断乎!』遂命羯鼓自击。」刘尚荣按:「事见唐南卓《羯鼓录》,然字句与《太平广记·卷二百〇五·〈乐·羯鼓·玄宗〉》所引颇有异同,傅子立乃撮其大意。」龙榆生笺引《羯鼓录》:「唐玄宗洞晓音律,由之天纵。凡是管弦,必造其妙。若制作调曲,随意即成。不立章度,取适短长;应指散声,皆中点指。至于清浊变转,律吕呼召,君臣事物,迭相制使,虽古之夔旷,不能过也。尤爱羯鼓,常云:『八音之领袖,诸乐不可为比。』尝遇二月初,诘旦。巾栉方毕,时宿雨始晴,景色明丽。小殿内亭柳杏将吐,睹而叹曰:『对此景物,岂可不与他判断之乎?』左右相目,将命备酒,独高力士遣取羯鼓。上旋命之,临轩纵击一曲,曲名《春光好》(上自製也),神思自得。及顾柳杏,皆已发拆。指而笑谓嫔嫱内官曰:『此一事,不唤我作天公可乎?』皆呼万岁。」
1. 西江月:词牌名,双调五十字,上下片各四平韵,一仄韵。
2. 杭州交代:指苏轼接替林希担任杭州知州,进行职务交接。
3. 林子中:即林希,字子中,北宋官员,曾任杭州知州,后被苏轼接任。
4. 扁舟:小船,形容轻便出行。
5. 京口:古地名,今江苏镇江,此处泛指从外地赴杭途中经过之地。
6. 马首长安:马头指向“长安”,古代常以“长安”代指京城或仕途方向;此处“长安”实指杭州,借用典故表达赴任之意。
7. 旧官何物对新官:旧任官员交接时,通常有文书、账册等事务,但苏轼却说无他,唯有湖山,语带幽默与超脱。
8. 湖山公案:将杭州的湖光山色比作一件待审的“案件”,需由新任官员接手“审理”,极富诗意与哲理。
9. 此景百年几变:指西湖景色虽美,却随人事更迭、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。
10. 使君:汉代称刺史为使君,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,此处指林希。
以上为【西江月 · 杭州交代,林子中席上作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西江月·苏州交代,林子中席上作》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词。上片词人诉说着自己的仕宦奔波之苦,下片则主要写请求友人评判其湖山新诗。全词语言平易,浑然妥贴,表达了自己仕宦途中无能为力的复杂心境。
这首《西江月》是苏轼在杭州交接官职时,于前任官员林希(字子中)席上所作,属于典型的即景抒怀、赠答之作。词中巧妙运用“旧官对新官”的交接情境,将官场更替与自然山水并置,突出“湖山公案”这一核心意象,既表达了对杭州山水的深情厚谊,又暗含仕途浮沉的豁达态度。全词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胸襟与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词末以“使君才气卷波澜”赞颂对方,顺势引出“新诗判断”,既显敬意,又不失风雅,堪称应酬词中的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西江月 · 杭州交代,林子中席上作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写官场交接,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思。开篇“昨夜扁舟京口,今朝马首长安”,时空跳跃,节奏明快,展现宦游匆匆之态。“长安”本非杭州,此处借指仕途目的地,体现苏轼善用典故而不拘泥的风格。第三句“旧官何物对新官”,看似设问,实则自答——“只有湖山公案”,将自然之美提升至公务的高度,赋予山水以人格与责任,构思奇巧。
“此景百年几变,个中下语千难”转入哲理层面:美景恒存而人事代谢,其间兴废感慨,岂是言语所能尽述?这既是写景,更是写心,流露出苏轼对世事无常的深切体悟。结尾称颂林希“才气卷波澜”,并请其“把新诗判断”,既是对同僚的礼赞,也暗示文学与审美才是超越官职更替的永恒价值。整首词融叙事、写景、议论、抒情于一体,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,充分展现了苏轼词“清雄旷逸”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西江月 · 杭州交代,林子中席上作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词林纪事》:“东坡守杭,与林子中交接,赋《西江月》云云,语意洒落,有出尘之致。”
2. 清·王士禛《花草蒙拾》:“‘只有湖山公案’七字,奇绝妙绝,可谓空前绝后之语。”
3. 清·先著、程洪《词洁辑评》卷四:“此等题本难措辞,东坡乃以游戏出之,而意味深长,真天人手段。”
4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虽未直接评此词,然其言“东坡之词旷”,正可为此词注脚。
5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:“此词作于元祐四年(1089)七月,轼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,接林希后任。‘湖山公案’语涉双关,既实指风景,亦暗寓政绩评价,耐人寻味。”
以上为【西江月 · 杭州交代,林子中席上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