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正月七日仍滞留在江边的小村落,想必那萋萋芳草也在怨恨远行的游子。
题诗寄给远方的朋友,挥毫落笔;拄着拐杖独自登高望远。
忍看初春柳色,不禁心生感叹;花前思乡之情早已如飞絮般翻涌。
阳光虽尚带着冬日的寒冻,刚刚开始融化冰霜,却已让人察觉到春意悄然萌动,大自然的造化之工已泄露了一丝春的消息。
以上为【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人日:农历正月初七,古有“人日”习俗,认为此日为人之生日,多有登高、祈福、赋诗等活动。
2. 滞留:停留不动,此处指诗人因旅途或贬谪而无法归家。
3. 江上村:指诗人当时所居的江边村落,可能为黄州或途中某地。
4. 芳草怨王孙:化用《楚辞·招隐士》“王孙游兮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”,以春草起兴,表达思念远人或游子思归之情。
5. 挥翰:挥笔写字,指写诗作文。
6. 扶杖登高:拄杖登高,既写年岁渐长,亦应人日登高之俗。
7. 柳色忍看:不忍看柳色,因柳色象征离别与春愁。
8. 归思自飞翻:思乡之情如飞絮般纷乱翻腾。
9. 浮阳:初升的阳光或微弱的阳光。
10. 春工漏一元:春之造化已显露出最初的征兆。“一元”指天地更始、万物复苏之初,暗喻新春伊始。
以上为【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人日(正月初七)所作,沿用旧韵,抒写羁旅之思与早春感触。诗中既有对时光流逝、漂泊无依的感伤,又有对春天悄然降临的敏锐体察。情感由愁思渐转为对生机的欣喜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、以自然化解忧愁的独特襟怀。全诗情景交融,语言含蓄隽永,结构严谨,展现了宋诗重理趣又不失情致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首联以“人日滞留”点明时间与处境,借“芳草怨王孙”之典,将自然景物人格化,表达自己作为游子的愧疚与愁绪。颔联写行动:题诗寄远,登高遣怀,展现文人风骨与孤寂身影。颈联转入细腻感受,“忍看”二字道出面对春景的复杂心理——美景反衬离愁,愈见其悲。尾联笔锋一转,写冬阳初照、冰冻未消,然春意已悄然萌动,以“漏一元”收束,寓意希望重生。全诗由愁入喜,由外景入内心,层次分明,意境深远。苏轼善以寻常景物寄托哲思,此诗正是其“于哀乐中见天机”的典型体现。
以上为【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东坡人日诗,语淡而情深,虽羁旅中不废雅怀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查慎行语:“‘浮阳披冻虽才弄,已觉春工漏一元’,写出冬尽春回之神,非细心体物者不能道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载:“苏子瞻于贬所作诗,多寓旷达之怀,然此篇独见幽忧之思,而终以生意收之,可谓得中和之致。”
4. 《唐宋诗醇》评此诗:“情真而不露,景实而含虚,东坡晚年诗格益老而意益深矣。”
以上为【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