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岭南地区的风俗独特,人生了病也不轻易用药。
人们束紧衣带去祠堂祭祀,史官和巫师往来频繁,热闹非常。
奏乐歌唱,献上蚕茧和小羊作为祭品,奴仆们也一同参与宴饮劝酒。
病人仍在痛苦呻吟,尚未痊愈,又拿鸡骨头来占卜吉凶。
以上为【雷州八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雷州八首:苏轼贬谪海南儋州途中经雷州所作组诗,共八首,此为其中一首。
2. 粤岭:指五岭以南的广东地区,古称岭南。
3. 有疾时勿药:生病时不使用药物治疗,反映当地重巫轻医的习俗。
4. 束带趋房祀:整理衣冠前往祠堂或家庙祭祀。“房祀”可能指家族祠堂或地方神祠。
5. 用史巫纷若:使用史官和巫师进行占卜驱邪,人数众多,往来频繁。“史”指掌管祭祀礼仪者,“巫”指通鬼神之人。
6. 弦歌荐茧栗:奏乐唱歌,献上祭品。“茧”指蚕茧,“栗”即栗子,此处代指祭祀用的小牲或供品,典出《礼记·祭义》“茧栗牺牲”。
7. 奴至洽觞酌:连奴仆也都参与饮酒应酬。“洽”意为融洽、共享。
8. 呻吟殊未已:病人仍在痛苦地呻吟,病情未见好转。
9. 更把鸡骨灼:进一步用鸡骨头进行灼烧占卜。“鸡骨灼”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常见的卜法,观裂纹以定吉凶。
10. 此诗反映了宋代岭南边远地区医疗落后、迷信盛行的社会现实。
以上为【雷州八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以冷静而略带讽刺的笔调,描绘了雷州地区民间信巫不信医的习俗。诗人身处贬谪之地,目睹当地百姓在疾病面前依赖巫术、祭祀而非医药,表现出对愚昧风俗的忧虑与批判。全诗语言质朴,结构紧凑,通过具体场景的描写,揭示了文化差异与民生疾苦,体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。
以上为【雷州八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苏轼贬谪途中所作,属其晚年纪实性作品的代表。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雷州民间“信巫不信医”的风俗图景,从“束带趋房祀”到“弦歌荐茧栗”,再到“更把鸡骨灼”,层层递进,展现了一场完整的巫祭过程。诗中“纷若”“洽觞酌”等词,既写出仪式之热闹,也暗含讥讽之意。尤其结尾“呻吟殊未已,更把鸡骨灼”,形成强烈反差:病人仍在痛苦中,而众人却忙于占卜,凸显了民俗的盲目与无奈。全诗不加议论,却通过客观叙述传达出深切的忧思,体现了苏轼“寓理于事”的高超艺术手法。同时,这也是一幅珍贵的民俗画卷,具有重要的社会史料价值。
以上为【雷州八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东坡在海外诸作,多寄兴深远,此诗直写风土,而意在言外,可谓得讽谕之体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冯舒语:“‘呻吟殊未已,更把鸡骨灼’,写愚俗入骨,令人不忍卒读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此等诗,看似平直,实乃沉痛。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指出:“苏轼在岭南所作,往往借风土人情以抒感慨,此诗即以冷静笔墨揭露迷信之害,具启蒙意味。”
以上为【雷州八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