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凋零的柳枝上已无蝉鸣,黄叶堆积门前风雨满庭。
如陶潜无钱难得一醉,竹窗下过午枕书独眠。
以上为【秋雨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离披:散乱凋零貌,宋玉《九辩》:“白露既下百草兮,奄离披此梧楸。”
陶令:东晋陶渊明,曾任彭泽令,其《五柳先生传》有“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”。
枕书眠:以书为枕而眠,化用苏轼“枕书熟睡”意象,喻读书人清贫之乐。
以上为【秋雨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意象对冲的艺术:
“风雨天”的动荡与“枕书眠”的宁静形成张力,外境凄清反而衬托内心澄明。
双关用典:
“陶令”既指陶渊明,亦暗含诗人自比——张耒曾任起居舍人,后遭贬谪,与陶渊明弃官经历相似。
宋诗理趣的体现:
末句“过午枕书眠”以日常细节蕴含哲理:物质匮乏不妨碍精神富足,与黄庭坚“万卷藏书宜子弟”异曲同工。
以上为【秋雨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前两句写秋雨之景:以“离披衰柳”“黄叶闭门”叠加深秋寂寥,风雨声中间接透出无人造访的孤寂;后两句转而写人,借陶渊明“无钱醉酒”的典故自况清贫,却以“枕书眠”的闲适姿态消解困窘,展现宋代文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。全诗语言简淡,意境清幽,在萧瑟秋景中寄寓超然物外的生命情调。
以上为【秋雨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潘德舆《养一斋诗话》:
“张文潜(张耒)诗效白乐天而深稳过之,《秋雨》绝句淡中见味,似陶渊明《止酒》诗境。”
近代·钱基博《中国文学史》:
“张耒诗旷达如其人,‘无钱难得醉’一句,哀而不伤,怨而不怒,得宋人格调之正。”
现代·莫砺锋《宋代文艺思想史》:
“此诗将秋雨萧条与书斋闲眠并置,体现宋代文人对‘平常心是道’的生命体认。”
此诗作于张耒晚年闲居陈州(今河南淮阳)时期。诗人因苏轼“乌台诗案”牵连屡遭贬谪,后辞官归隐,诗中“无钱”“枕书”之语,既反映其清贫生活,亦彰显甘守寂寞的风骨。
以上为【秋雨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