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李供备家族声名显赫,堪与并州、凉州的世家比肩,也能在锦瑟轻吟旁从容赋诗。
宴席上他破浪捕鱼,湖面翻涌;举杯观剑,座中顿生豪光。
他风度翩翩、才情出众,离别之后人人怀念;归来之时,才华器识更见增长。
不必再执着于追逐功名事业,那风雅诗情,自当托付给如屈原沉湘般高洁的文脉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四首 · 其四 · 送李供备席上和李诗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子由:苏辙,字子由,苏轼之弟。本组诗为苏轼与苏辙唱和之作,此为其四。
2. 李供备:姓名不详,“供备”为宋代武职官名,属供备库使之类,掌宫廷器物储备,常由武臣或勋贵子弟担任。
3. 家声赫奕:家族声誉显赫。赫奕,光辉显赫貌。
4. 盖并、凉:盖过并州(今山西一带)与凉州(今甘肃一带),古称两地多豪族强宗,此处极言其家世显贵。
5. 微吟锦瑟傍:在锦瑟伴奏下低声吟诗,形容风雅情趣。锦瑟,装饰华美的瑟,常用于宴会助兴。
6. 擘水取鱼:破水分波捕鱼,形容动作豪放有力,亦可能为宴饮时助兴之举。
7. 引杯看剑:举杯之际凝视宝剑,象征豪情与英气。
8. 坐生光:座中因而生辉,极言其风采动人。
9. 风流:风度文采。
10. 风骚分付与沉湘:将《诗经·国风》与《离骚》代表的文学传统托付于如屈原投湘水般高洁之人。“沉湘”指屈原沉汨罗江(汨罗为湘水支流),代指忠贞文士的归宿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四首 · 其四 · 送李供备席上和李诗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为送别友人李供备所作,借席间唱和之机,赞其家世、才情与风骨,并劝其不必汲汲于功名,而应珍视诗文风骚之志。全诗融写景、叙事、抒情于一体,语言清丽而不失豪迈,情感真挚而蕴含哲理。诗人通过对李供备文武兼备形象的刻画,表达了对友人才器的钦佩,也流露出自身超脱仕途、崇尚文心的精神追求。末句以“沉湘”作结,既暗含对屈原精神的追慕,又将友情升华至文化传承的高度,意境深远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四首 · 其四 · 送李供备席上和李诗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首联从家世与文才入手,展现李供备出身高贵而兼具文雅气质。“赫奕”二字奠定基调,而“微吟锦瑟”则柔化刚硬印象,塑造出儒将风范。颔联转写宴间豪举,“擘水取鱼”“引杯看剑”二语动感十足,一动一静之间,尽显其英武之姿与豪迈之气,且“湖起浪”“坐生光”夸张渲染,强化了人物魅力。颈联回归情谊与才德,“人人忆”写其人格感召力,“种种长”赞其不断精进,情感由外在行为转入内在品格。尾联宕开一笔,劝友人勿沉迷俗务,“穷事业”指过度追求功名利禄,而“风骚分付”则是对其文学志趣的期许,以“沉湘”收束,意蕴悠长,既含惜别之情,又寓文化托命之思。全诗用典自然,对仗工稳,气势贯通,堪称赠别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和子由四首 · 其四 · 送李供备席上和李诗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按:“此诗作于元祐年间,时轼任翰林学士,与弟辙唱和频繁。李供备事迹无考,然从诗意观之,当为文武兼资之士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评此类赠别诗云:“东坡酬应之作,每于寻常题中翻出高致,不独辞采可观,胸襟气象亦自迥绝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虽未直接评此诗,然其论及宋代士人“以文驭武”风气时,引苏轼诸诗为例,谓“文臣赠武弁之诗,多勉以读书立言,盖重文轻武之习然也”,可与此诗末联相参。
4. 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曰:“此诗写友人风采,笔力雄健,而寄意深远。‘引杯看剑坐生光’一句,神采飞动,足见东坡状人之妙。”
5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卷二十载:“元祐六年辛未(1091),轼在杭州,与子由唱和甚多,《和子由四首》即作于是年春。”
以上为【和子由四首 · 其四 · 送李供备席上和李诗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