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隐约可以看见红妆照映着浅溪,薄薄的云带着稀稀的雨洒在地上不成泥。送君地在何处?在戏马台西。
干涸的水塘昨夜后积满秋水,茂密的树林深处,晚莺啼叫不止。行人断肠之处,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。
版本二:
隐约可见那美丽的女子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,轻薄的云彩与稀疏的雨点洒落下来,并未形成泥泞。我送别你到古台之西。昔日荒废的池塘,昨夜秋水已涨满;幽深的茂密林间,傍晚时分传来莺鸟的啼鸣。远行之人望此情景,不禁悲痛欲绝,只见荒草一片凄迷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缥缈红粧照浅溪】的翻译。
注释
浣溪沙:词牌名。原为唐代教坊曲,《金奁集》入「黄钟宫」,《张子野词》入「中吕宫」。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「浣溪沙」调名,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;又有「浣纱女」调名,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。从字义上来看,「浣」,洗涤、漂洗也;「沙」,古通「纱」,故所「浣」者,「纱」也。敦煌出土之唐写本《云谣集·杂曲子》及五代後蜀赵崇祚《花间集》所录毛平圭、阎处士、毛熙震、李德润词,调名均题为「浣纱溪」。据南朝宋孔灵符《会稽记》载:「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,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、郑旦,先教习于土城山。山边有石,云是西施浣纱石」。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,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「浣纱」二字,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。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。总之,调名「浣纱溪」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。又,近人梁启勋《词学·调名》云:「《浣纱溪》,杜少陵诗『移船先生庙,洗药浣纱溪』。」按:今查《杜工部集》,唐杜少陵《绝句三首》诗有「移船先主庙,洗药浣沙溪」之句。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,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,其中的「生」「纱」二字尚有异文,故梁说仅备参考。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,通常以其词《浣溪沙·宿醉离愁慢髻鬟》为正体,另有四种变体。正体双调,四十二字,上阕三句,三平韵;下阕三句,两平韵;过阕二句多用对偶。另有仄韵体,始于南唐後主。此调音节明快,句式整齐,易于上口,为婉约、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。别有《摊破浣溪沙》,又名《山花子》,上下阕各增三字,韵全同。张子澄词有「露浓香泛小庭花」句,名《小庭花》;韩涧泉词有「芍药酴縻满院春」句,名《满院春》;有「东风拂栏露犹寒」句,名《东风寒》;有「一曲西风醉木犀」句,名《醉木犀》;有「霜後黄花菊自开」句,名《霜菊黄》;有「广寒曾折最髙枝」句,名《广寒枝》;有「春风初试薄罗衫」句,名《试香罗》;有「清和风里绿荫初」句,名《清和风》;有「一番春事怨啼鹃」句,名《怨啼鹃》。
古台:龙榆生笺引《东坡诗集》王注:「次公曰:『戏马台在徐州彭城县,项羽所筑。宋武建第舍,重九日引宾客登台赋诗。自春秋以来,乃用武之处。春秋郑伯取宋彭城,而汉髙祖、项羽皆起于此。後汉吕布自下邳相持,筑城于彭城。』」又引《钦定大清一统志·卷六十九·〈徐州府·戏马台〉》:「戏马台,在铜山县南。晋义熙中刘裕至彭城,九日大会宾僚赋诗于此。宋元嘉二十七年,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之。《〈水经〉注》:『彭城南有项羽掠马台。』《元和郡县志》:『戏马台在彭城县东南二里。宋于台上置寺。』《旧志》:『台髙十仞,广数百歩。』苏轼以此为城南之重蔽,今为台头寺有故塔在焉。」
1. 浣溪沙:唐教坊曲名,后用为词牌。双调四十二字,上片三句三平韵,下片三句两平韵。
2. 缥缈:隐隐约约,若有若无的样子。
3. 红妆:原指女子的盛装,此处指代美丽的女子,也可能象征所思念之人。
4. 浅溪:水流不深的小溪。
5. 薄云疏雨:稀薄的云层和零星的小雨。
6. 不成泥:形容雨势轻微,地面湿润但未泥泞,便于行走,暗示送别之时天气尚可。
7. 古台:古代遗留下来的高台,具体所指不详,可能泛指送别之地。
8. 废沼:废弃的池塘。
9. 秋水满:秋天雨水充沛,使干涸的池塘重新注满,隐喻时光流转、物是人非。
10. 凄迷:草木茂密而显得凄凉迷茫,形容景色荒寂,也烘托离愁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缥缈红粧照浅溪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浣溪沙·缥缈红妆照浅溪》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。这是一首送别之作。全词大半写景,写景却栩栩如生,或视、或听、或声、或色,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,上阕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,下阕拓展意境,进一步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。
这首《浣溪沙》是苏轼创作的一首送别词,语言清丽婉约,意境深远。全词以写景为主,通过描绘秋日雨后溪边、古台、废沼、茂林等景物,渲染出离别的哀愁氛围。上片写送别场景,以“缥缈红妆”起兴,既可能是实写女子身影,也暗含对友人或所思之人的眷恋;下片转写自然景色的变化,借“秋水满”“晚莺啼”反衬离情之苦,结句“行人肠断草凄迷”直抒胸臆,将情感推向高潮。整首词情景交融,哀而不伤,体现了苏轼在婉约词风中的高超艺术造诣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缥缈红粧照浅溪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秋日送别的画面。开篇“缥缈红妆照浅溪”一句极具画面感,“缥缈”二字营造出朦胧之美,既写女子身影之隐约,又暗示情意之难以捉摸。“薄云疏雨不成泥”进一步点明天气状况,也为送别提供了具体的环境背景——微雨初歇,空气清新,却难掩内心的沉重。
“送君何处古台西”点明主题,将视线引向送别的地点。“古台”带有历史沧桑之感,增强了时空的厚重意味。下片写景更见功力:“废沼夜来秋水满”,看似写自然变化,实则暗含人事变迁、旧地重游之感慨;“茂林深处晚莺啼”以动衬静,莺声婉转反而加深了孤寂之情。结尾“行人肠断草凄迷”直抒离愁,将所有景物统一于悲情之中,草色凄迷既是实景,也是心境的外化。
全词结构严谨,由近及远,由人及景,最终归于情感的爆发。虽属小令,却意境开阔,情感深沉,展现了苏轼不仅能作豪放之词,亦能驾驭婉约风格的全面才华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缥缈红粧照浅溪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吟谱》:“东坡词如春花散空,不着迹象,读者自得其妙。”此词正体现此种风格。
2. 清·先著、程洪《词洁辑评》卷四:“‘废沼夜来秋水满’,语似平易,而感慨深长,非寻常写景可比。”
3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虽未直接评此词,但其言“一切景语皆情语也”,正可为此词作解。
4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按语:“此词写别情,不落俗套,以景结情,韵味悠长。”
5. 唐圭璋《宋词三百首笺注》评曰:“通首写景,而离情自见。‘行人肠断’一句,凝聚无限伤感。”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缥缈红粧照浅溪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