岁暮风动地,夜寒雪连天。
老夫何处宿,暖帐温炉前。
两重褐绮衾,一领花茸毡。
粥熟呼不起,日高安稳眠。
是时心与身,了无闲事牵。
以此度风雪,闲居来六年。
不得身自由,皆为心所使。
我心既知足,我身自安止。
方寸语形骸,吾应不负尔。
翻译
岁末寒风撼动大地,深夜严寒大雪连天。
老夫我该在何处安歇?就在暖帐与温炉之前。
两层粗绸棉被,一领花纹毛毡。
粥熟也唤不醒,日高仍安稳酣眠。
此时内心与身体,全无闲事来牵绊。
如此度过风雪天,闲居已过整六年。
忽想起远行的游子,又念及早朝的官员。
踏着冻土深夜赶路,冒着严寒黎明即起。
心是身体的君父,身是心灵的臣子。
不能获得身体自由,皆因被内心所驱使。
我的内心既已知足,我的身体自然安宁。
对着躯体默默言语:我应不会辜负于你。
以上为【风雪中作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褐绮衾:粗绸被褥,《新唐书·车服志》"七品以上绮,庶人褐"
2. 花茸毡:花纹毛毯,《太平御览》引《通俗文》"毛蓐曰毡"
3. 闲居六年:指白居易自大和三年(829)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
4. 早朝士:清晨上朝官员,《唐会要》"文武官朝参,春分后五更三点"
5. 心为身君父:化用《礼记·缁衣》"心以体全,亦以体伤"
6. 方寸语形骸:《庄子·齐物论》"吾丧我"的具象化表达
以上为【风雪中作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代表作,在风雪寒夜中构建出身心和谐的哲学图景。全诗通过"暖帐温炉"的物质满足与"心无闲事"的精神超脱,实践其"中隐"思想的生命理想;更以"远游客"与"早朝士"的辛劳境遇反衬自身"日高安眠"的闲适,在对比中完成对仕隐关系的终极思考。尾段"心为身君父"的伦理建构,既融合儒道思想精髓,又展现唐代士人特有的身心观照智慧。
以上为【风雪中作】的评析。
赏析
该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结构:前八句以"岁暮风雪"的宇宙寒冽对照"暖帐温炉"的人间温暖,在感官描写中暗藏《周易》"天地闭,贤人隐"的哲学隐喻;中段"忽思"四句突然拓开时空,用"远游客"的地理漂泊与"早朝士"的政治劳顿,构建出唐代士人的两种典型生存困境;后八句转入形而上的身心之辩,"心君身臣"的伦理比喻既承续董仲舒"身之名取诸天"的儒学传统,又以"方寸语形骸"的幽默对话消解其严肃性,最终在"不负尔"的承诺中达成灵肉和解。白居易巧妙将禅宗"安心"法门、道家"贵身"思想与儒家"修身"理念熔铸为生活实践,这种将玄理日常化的笔法,正是其"通俗诗风"的至高境界。
以上为【风雪中作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代洪迈《容斋随笔》:"乐天《风雪中作》结语'吾应不负尔',与陶渊明《形影神》'纵浪大化中'同一达观,而白诗更见温厚。"
2. 明代江进之《雪涛小书》:"'粥熟呼不起,日高安稳眠',真得尧夫《击壤集》'饱食高眠外'神髓,可见唐宋闲适诗血脉相通。"
3. 清代赵翼《瓯北诗话》:"通篇以'心'字为枢机,前十六句写身之安,后八句写心之足,终以身心相悦收束,此香山晚年诗定式。"
4. 近代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:"'闲居来六年'实指甘露之变后远离政治中心,诗中'早朝士'云云,盖有所指而发。"
5. [日]入谷仙介《白居易研究》:"'心为身君父'的伦理建构,既不同于佛教'心王心所'说,亦有别于道家'忘形养神'论,展现中唐士人独特的身心观。"
以上为【风雪中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