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老去的李氏威名已传扬八十年,墙上画像仍显露出他英武刚毅的容颜。
自从你出任地方长官,风度儒雅有古风,让人稍感太平盛世的气象似乎正在回归。
只愿诗人能继续吟咏《杕杜》那样的诗篇以颂贤政,也不妨让侍女们唱起《阳关曲》为离别助兴。
何时才能在朝廷中再次并肩任职呢?如今我已白发苍苍,羞于再回到昔日供奉之列。
以上为【次韵王雄州还朝留别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押韵作诗,是宋代文人唱和的常见形式。
2. 王雄州:疑为“王荆公”或“王文公”之误,或指王安石。雄州为地名,但王安石未尝知雄州,此处或为泛称其曾任地方官,或为版本讹误。
3. 老李:指北宋初年名相李沆或李迪,以德高望重、辅佐太平著称。
4. 威名八十年:形容李氏声望长久,影响深远。
5. 精悍见遗颜:画像中仍可见其精神刚健、气宇轩昂的容貌。
6. 出守:出任地方官职,如知州、知府等。
7. 风流:指风度儒雅,有古人遗风。
8. 承平气象:太平盛世的氛围。
9. 《杕杜》:《诗经·唐风》篇名,原为思君子、悯孤臣之诗,后引申为歌颂贤政、思念良吏。
10. 《阳关》:即《阳关三叠》,唐代送别名曲,由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谱成,常用于饯行。
11. 内朝接武:指在朝廷中前后相继而立,喻同朝为官。
12. 供奉班:指翰林院或侍从之职,苏轼曾任翰林学士,故称“供奉”。
以上为【次韵王雄州还朝留别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王安石(“雄州”或为误记,实应指王安石曾主政地方)还朝时所作的留别之作。诗中既表达了对前辈名臣李氏(或指李沆、李迪等名相)威望与遗风的敬仰,又赞颂王氏治政风流、重振承平气象,同时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去、难再跻身清要之职的感慨。全诗情感真挚,用典自然,既有对时政的期许,又有个人身世之叹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儒者情怀与旷达胸襟之间的张力。
以上为【次韵王雄州还朝留别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严谨,情理交融。首联借“老李”遗像起兴,既营造庄重氛围,又暗喻王氏可继前贤之风。颔联转入对王氏治政的赞美,“风流似”三字点出其儒雅风范,“承平气象还”则寄寓对国家中兴的期望。颈联以“诗人歌《杕杜》”与“侍女唱《阳关》”对举,一庄一谐,既颂其德政可入诗教,又写离别之情不可免,笔调从容而意蕴丰富。尾联陡转,抒发自身迟暮之感,“白发羞归”四字沉痛而含蓄,既见谦退之态,亦隐含仕途蹉跎之叹。全诗用典精切,音韵和谐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沉郁顿挫而又不失洒脱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次韵王雄州还朝留别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追怀先正,称美时贤,而自伤迟暮,语极恳至。”
2. 《历代诗话》引《纪评苏诗》:“‘稍觉承平气象还’一句,有忧时之意,非徒颂美。”
3. 《四库全书总目·东坡诗集提要》:“轼诗才气纵横,而此篇乃以敦厚出之,得温柔敦厚之遗。”
4. 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:“起得庄重,结得悲凉,中幅雍容有度,全体如行云流水。”
5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语虽平淡,而寄托遥深,尤以末联见忠爱之忱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王雄州还朝留别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