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昨天还在南山,今天已到北山;这山南与山北之间,何时才能再回来?
世人都说僧人清闲自在,却未必知道,僧人的闲适还比不上我这般悠闲。
以上为【芦山寺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舒亶(1041–1103):字信道,明州慈溪(今浙江宁波)人,北宋进士,官至御史中丞,后因党争罢官,晚年退居乡里,寄情山水,诗风清旷。
2. 芦山寺:位于今浙江宁波鄞州区芦山(或属四明山支脉),为宋代江南名刹,环境幽静,文人多游咏。
3. 南山、北山:泛指寺院周边山峦,亦可实指宁波城南之鄞山与城北之慈山,象征行迹不定。
4. “山南山北几时还”:化用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”之意,表达对归隐之地的眷恋与对重游的期待。
5. 僧闲:世人眼中僧人远离尘嚣、诵经礼佛,故以为其生活清闲。
6. “未必僧闲似我闲”:反用常理,强调自己虽非出家,却心境更超然。此“闲”指精神上的自在无拘,非仅形迹之闲。
7. 此诗作于舒亶罢官归隐后,故有“我闲”之语,实为对政治生涯的疏离与对自然生活的肯定。
8. 宋代士大夫常游寺访僧,但多持“在家出家”态度,不弃世俗而求心远,此诗即典型体现。
9. “闲”字在宋诗中常具哲学意味,如苏轼“无事此静坐,一日似两日”,皆指内心澄明之境。
10. 全诗采用民歌式复沓句法(“山南”“山北”),增强节奏感与咏叹意味。
以上为【芦山寺】的注释。
评析
舒亶《芦山寺》是一首充满禅意与自得之情的宋代哲理小诗。前两句以“昨日南山今北山”写行踪无定、山水流转,暗含人生漂泊与时空迁变之感;“几时还”一问,既是对归期的不确定,亦是对尘世羁绊的超脱。后两句转出议论:世人羡慕僧人之“闲”,诗人却自信其“闲”更胜一筹——此“闲”非懒散,而是心无挂碍、来去自如的精神自由。全诗语言浅白如口语,却意蕴深长,通过与僧人之“闲”的对比,彰显诗人退隐后物我两忘、优游林泉的高逸境界,典型体现北宋士大夫“外儒内道”“仕隐合一”的生活理想。
以上为【芦山寺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仅四句,却结构精巧,层层递进。首句“昨日南山今北山”以时间与空间的快速转换,勾勒出诗人优游山水、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;次句“山南山北几时还”看似问归期,实则无须归——因其已身在“乐土”,何须再问“还”?此问乃故作痴语,愈显洒脱。后两句陡转议论:“世人只道僧闲好”反映世俗对隐逸生活的片面理解;“未必僧闲似我闲”则以自信口吻翻出新意——僧人尚有功课戒律,而我无官一身轻,心无挂碍,方是真闲。全诗语言极简,近乎白话,却通过对比与反衬,将“闲”的哲学内涵提升至精神自由的高度。结句“似我闲”三字,傲而不骄,淡而有味,深得陶渊明“悠然见南山”之神髓,又具宋人理性自省之特色,是宋代哲理诗中“以俗语写高致”的典范。
以上为【芦山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纪事》卷二十九(厉鹗编):“信道《芦山寺》云‘未必僧闲似我闲’,语似狂而实超然,得退居之乐。”
2. 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二十字中,有行脚僧气象,又有山中宰相风度。”
3. 《四库全书总目·舒学士集提要》:“亶晚年诗多清旷,《芦山寺》诸作,翛然尘外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‘世人只道僧闲好’一联,翻案有理,宋人好以理趣入诗,此其例也。”
5. 《宁波府志·艺文志》:“舒亶游芦山寺,题诗石壁,至今乡人能诵‘未必僧闲似我闲’之句。”
以上为【芦山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