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人生短暂能有多久?不过像煮一锅饭那样短暂而已。
在瞬息之间,何必如此曲折用心、牵萦情感?
我自知本性坦率无机心,偶然间得此一生。
早已明白终将离去的过客身份,但内心深处却也相信有不灭的存在。
只是恐怕宿世因缘太重,常被习气所蒙蔽而昏昧。
仿佛听说修道者梅子真,近来就隐居在吴市的城门边。
虽未能与洪崖仙人比肩拍肩而行,只希望能以目光相接感受其温润之德。
我不敢贸然叩门相访,怕惊扰他如逾墙逃遁而去。
姑且先请人引荐介绍,再相机以委婉方便的方式与之交流。
以上为【次丹元姚先生韵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丹元姚先生:宋代道士,名姚安世,号丹元子,为苏轼友人,精于养生与道术。
2. 浮生知几何:语出《庄子·刻意》:“其生若浮,其死若休。”谓人生短暂如浮萍。
3. 一釜羹:比喻极短的时间,如同煮一锅汤所需之片刻。
4. 俯仰间:指时间极短,转瞬之间。典出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俯仰一世。”
5. 悬知当去客:预知自己不过是世间匆匆过客,终将离去。
6. 中有不亡存:指精神或本性不随形体消亡而消失,暗含道家“形化而神不化”或佛家“真性不灭”之意。
7. 宿缘:佛教术语,指前世结下的因缘。
8. 习气:佛教用语,指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思想行为倾向,此处指尘世染习。
9. 梅子真:西汉末隐士,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梅福字子真,曾隐于会稽,后传说成仙,常被视为高隐象征。
10. 吴市门:指吴地街市之门,相传梅福隐于吴市为仓吏,此处借指隐士所居之地。“肩拍洪”、“目击温”分别指与仙人洪崖并肩而行、以目光感应圣贤温暖德行,皆喻亲近高道之愿。
以上为【次丹元姚先生韵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和丹元姚先生韵所作的两首之一(现存仅一首),表达诗人对人生短暂、修行解脱的深刻体悟。诗中融合了道家“浮生若梦”的思想与佛家“宿缘”“习气”等观念,体现出苏轼晚年融通三教的思想境界。他既感叹人生须臾,又追求精神不亡;既向往高士隐逸,又保持谦卑敬畏,不敢轻率打扰。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展现了苏轼在历经宦海沉浮后对生命本质的沉静思索。
以上为【次丹元姚先生韵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哲理入诗,语言简淡而意蕴悠长。开篇即以“浮生知几何”发问,奠定全诗对生命短暂的深沉感慨。继而以“一釜羹”作比,形象传达出时光易逝、人生无常的主题。诗人自述“无他肠”,即无机巧之心,体现其崇尚自然、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。中间转入对“不亡存”的信念,显示其超越肉体局限的精神追求。
“宿缘重”“习气昏”一句,巧妙引入佛学概念,反映苏轼晚年思想中儒释道交融的特点。提及“梅子真”不仅借古喻今,更寄托其对隐逸高士的敬仰之情。“未能肩拍洪,但欲目击温”二句尤为精彩,以极谦卑的姿态表达对道境的向往——不敢奢望并列仙班,唯愿以眼神感知其德光,足见其虔诚与自省。结尾“不敢叩门呼,恐作逾垣奔”更显敬畏之心,宁可徐图方便、请人绍介,也不愿惊扰清修之人,充分表现苏轼对修道者尊严的尊重。整首诗结构严谨,由感时到自省,再到慕道,层层递进,情理交融,堪称哲理诗佳作。
以上为【次丹元姚先生韵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语淡而意远,于寻常感慨中见超脱之致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四引冯舒语:“‘似闻梅子真’以下数语,写仰止之情,宛然在目,而不敢轻犯,得礼意焉。”
3. 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:“公晚岁好道,与方外游,然持敬而不狎,此诗可见其谨严之怀。”
4.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·东坡诗集》:“轼诗多寓理趣,尤以晚年为胜,此类寄赠道流之作,往往于冲淡中见精思。”
以上为【次丹元姚先生韵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