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与你虽隔云海遥遥相望,各自寄身于天涯,又怎能因你远行出使而泪湿手巾?
你毫不推辞地骑马奔赴契丹,不畏风雪严寒;此行正是要让外族首领见识中原的祥瑞之才。
当你在沙漠回望时,能看到宫中明月;而你在异域之时,也应会梦到杭州湖山的春景。
若契丹君主问起你的家世,请莫要说是中原第一人——谦逊自持,切勿张扬。
以上为【送子由使契丹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子由:苏轼之弟苏辙,字子由。
2. 契丹:指辽国,北宋时期北方强邻,常与宋交聘。
3. 云海相望:形容兄弟分隔遥远,如云海阻隔。
4. 那因远适更沾巾:化用王勃“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”,意为不必因离别而流泪。
5. 驛骑(yì jì):驿站快马,此处指出使时的交通工具。
6. 凌风雪:冒着风雪前行,形容旅途艰苦。
7. 天骄:原指匈奴,此处借指契丹君主,带有贬义色彩,强调其为边疆民族。
8. 凤麟:凤凰与麒麟,象征祥瑞之才,比喻杰出人物,此处暗指苏辙。
9. 清禁:皇宫,因禁中清净,故称“清禁”,指京城汴梁。
10. 武林:杭州的别称,苏轼曾任职杭州,亦是其心仪之地,代指江南美景。
以上为【送子由使契丹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送其弟苏辙(字子由)出使契丹时所作,表达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,以及对国家尊严的维护和士大夫应有的气节。全诗情感真挚而不伤感,格调高远,既有亲情的流露,又有政治使命的庄严。诗人劝诫弟弟在外应保持谦逊,不可炫耀家世,体现了儒家“君子不居功”的处世态度。同时,“要使天骄识凤麟”一句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自信与优越感,将出使视为文化输出与民族尊严的体现。整首诗融合亲情、国事与哲理,语言凝练,意境开阔,是宋代送别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送子由使契丹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首联以“云海相望”开篇,气象宏大,既写空间之远,又寓情于景,表达兄弟虽分隔却心神相通。次句反用王勃诗意,劝弟不必伤感,体现出豁达胸襟。颔联转入使命描写,“不辞驲骑凌风雪”写出使艰辛,“要使天骄识凤麟”则充满文化自信,将外交任务提升至文明展示的高度,非仅事务性往来,而是以德服人、以才慑敌的象征。颈联笔锋一转,设想苏辙在塞外回望京城明月,梦忆江南春色,时空交错,情思绵长,既写思乡之情,又暗含对其安危的牵挂。尾联最为精妙,表面叮嘱弟弟若被问家世,切莫自称“中朝第一人”,实则蕴含深意:既是谦抑之道,亦是对权贵浮名的淡泊,更是提醒在异邦须谨言慎行,维护国家体面。全诗结构严谨,情理交融,语言典雅而气势恢宏,充分展现了苏轼作为大文豪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送子由使契丹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语重情深,外示旷达而内蕴忧思,东坡于子由之情可见矣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引冯舒语:“‘要使天骄识凤麟’,真是盛唐气象,非宋人常调。”
3. 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结语婉而多讽,盖恐其弟以才自负,故戒之如此。”
4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评此诗:“中四句对仗精切,气象堂皇,送使臣诗当以此为法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末句用李揆故事而不露痕迹,谦抑之中微含讽世之意,耐人寻味。”
以上为【送子由使契丹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